在入花期要選配父母本進行雜交授粉、無性系后代需要全程跟蹤、逐一記錄不同生育期的長勢或產量、以及觀察植物大田表現等……育種周期長是雜交水稻育種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其原因在于育種材料的純合穩定需要通過連續自交多代。
“除了滿足大規模工廠式的作物生產應用外,在育種方面,植物工廠可以充分發揮其工廠化環境參數靈活可控優勢,盡可能降低因時空、氣候局限造成的育種成本。”李許可說,通過調節植物所需的光、溫、水、氣、肥等關鍵指標來加速作物光合作用,突破育種受地理、季節、光熱條件限制,縮短育種年限,加快新材料、新品種的選育,解決品種選育投入大、周期長、效率低、工作量大等育種研發中的痛點。
李許可介紹,公司團隊去年嘗試在智能光合LED系統下室內種植水稻,1m2種植面積所需光照系統的功率僅僅144W,兩次采收周期分別為90天和80天。去年12月又在室內實驗室開展小麥種植研究,小麥抽穗也比北方大田種植環境下提前了兩個月。
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植物品種在推廣過程中面臨著復雜多變的生態環境,各地區的光、溫、水、氣、病蟲害等條件都有差別。如對光溫敏感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和喜溫植物,對光周期和溫度的反應相當敏感,品種的推廣范圍受到限制,育種的效益降低。
“以往在戶外選育油菜,通常是一年兩季,采用智能LED光譜系統后,雖然設施成本略有增加,但因為使用了可精準調控光譜模擬作物原生地或者種植地光環境和氣候,作物培育周期顯著縮短,可實現一年連續3到4代繁育,使每年的快速繁殖計劃增加大約兩倍;同時也省下異地加代繁育的費用,大幅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水平和效率,有力緩解育種的“卡脖子”難題。”安徽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費維新研究員認為 。
協同綠色能源 人工牧草緩解生態壓力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刊》報道,近年來我國居民膳食結構持續升級,優質動物蛋白需求增大,牧草需求剛性增加,今后國內牧草飼料需求量將達到?1000?萬噸/年。然而,國內牧草產品質量較差,而且?75%?以上地區的牲畜冬季缺草,導致牧草干草大量依賴進口。
目前,國內牧草種質資源保護基本采用異地保護方式,導致牧草的遺傳多樣性損失,牧草種質資源亟待加強保護與利用。與此同時,因干旱少雨等自然災害和超載過牧等人為因素導致牧區草原普遍存在“退化”“沙化”“鹽堿化”現象,亟需休養生息。
“所幸,集裝箱式的移動牧草工廠應需而生。”孔德棟說,以團隊與企業聯合研制的成果為例,一個40尺標準集裝箱,占地約30平方米,種植大麥草周期為7天,9個月可生產牧草270噸。
周泓教授也表示,牧草植物工廠的投放應用,還需考慮能源供給問題。2019年南疆地區的棄光率曾高達14%,光伏消納弱,棄光率高和限電問題嚴重制約著西北光伏產業的發展。因此,可綜合考慮依托風電、光伏發電設備就近供電,或直接為牧草工廠配備光伏板,便可解決牧草植物工廠的供能問題。團隊正積極對接內蒙古等地牧區,將棄風、棄光協同推進能源發展與草牧業的提升。
無獨有偶,國家電投集團已在內蒙、延安等地,與植物工廠企業合作建設光伏+植物工廠,在缺乏耕地資源的地方種植蔬菜水果以及牧區所缺牧草,提高清潔能源消納的同時節約耕地資源。
周泓表示,無論是工廠式牧草還是室內培育植物,植物工廠化的發展和解決需要不斷的突破現有種+養的構架,從長遠來看,這類“新能源+植物工廠+畜牧業”的生態循環模式可以大大減輕土地、用水壓力,緩解土地荒漠化現狀,推動畜牧業的碳中和和碳排放,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提升農業的核心競爭力。(洪恒飛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