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數字時代 人們還需要去博物館看實物和展品嗎

發布時間:2019-03-15 14:39:22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數字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很多事務都可以通過手機操作,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來實現。在數字時代,人們還需要去博物館看實物,看展品嗎?全國兩會期間,《環球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安來順。

“在數字時代,人類可以通過各種現代科技手段去欣賞、去理解祖先發明創造的燦爛文化,這些先進技術手段帶來的可能性甚至超乎我們的想象。但是,現代科技手段唯一不能替代博物館的,就是觀眾與祖先留給我們的那些曠世之作之間在情感上的最直接交流。”安來順表示,他所服務的北京魯迅博物館的重要組成是魯迅先生的故居,魯迅先生在這里完成了《華蓋集》《野草》《朝花夕拾》《墳》等文集和文章。“每當讀到《秋夜》中 ‘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想去看看這兩棵棗樹是否還在?是的,它們依然繁盛地生長在魯迅博物館的院中。前來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凝望深思,與上世紀20年代的魯迅面對面交談。一個鮮活的、一個有溫度的魯迅先生,好像還生活在這個院落中未曾離去一般。這就是文物背后帶給我們的故事,傳達給人們的情感。”

安來順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人類物質生活水平越高,就越有一種強烈的欲望,他們想探知: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 ?我們又將向何處去?為此,人們要去尋找自己的文化基因,而這些基因中的重要一部分是以文化遺產(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為載體存在于現實之中的,這就為博物館的不可替代性提供了可能。博物館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庫”,在這里,人們能跨越時空、跨越時代、跨越地域與歷史對話,進行心靈碰撞和情感交流。在這種語境下,現代數字技術極大拓展了公眾熟悉和熱愛博物館文化的渠道和方式,甚至催化出新的“文化價值”,但替代不了觀眾與那些最真實、最直接的文化見證物之間身臨其境的、源自心靈的情感互動。

“有時,人們會問‘信史可信,還是博物館更可信?’這有點像問‘一名優秀的廚師會是一個好裁縫嗎?’”安來順表示,很多信史、正史皆出于歷朝歷代史學家之手,他們收集整理各種歷史資料并經過分析研究后提取出歷史“真相”。而博物館里的文物,特別是出土的文物,絕大多數是來自于“第一現場”的、最直接的“見證物”。“我覺得歷史記載與博物館文物之間是互補、互證的關系。史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讀文物,而文物也可以幫助印證史書中的相關記載是否準確。”

安來順認為,“讓文物說話”是博物館的追求,但在許多文物自己“說不了話”的情況下,博物館就要借助史書來幫助文物說話。如果一名觀眾參觀陳列展覽的體驗,與讀一本歷史書、看一部歷史劇、聽一場歷史講座沒有差別的話,那么大概率的是這個展覽是失敗的。但與此同時,一個成功的博物館展覽往往能激發觀眾的一系列渴望,渴望去研讀一本歷史書,渴望去聽一場歷史講座......反之亦然。

標簽:

上一篇:減肥早餐食譜:教你如何科學吃早餐
下一篇:美國哈佛大學專家團隊:兩萬米高空中噴灑微粒 可減少地球熱量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