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真的能代替人類決策嗎?近日,一項覆蓋歐洲多國的社會調查顯示,高達1/4的受訪者表示想要讓AI代替政治家,為民眾做出“正確的決策”。不過在專家看來,不少民眾對執政者感到失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讓AI為人類“做主”仍是個“糟糕的想法”,因為它遠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般“客觀”。
據美國沃克斯(Vox)新聞網27日報道,西班牙IE商學院管理變革中心對歐洲8國共計2500名受訪者進行了一次調研,試圖探尋人們的感受與想法在技術變革時代有何種變化,以及他們對各自政府所持有的觀點。結果顯示,歐洲人對于政界的“幻滅情緒”呈顯著上升趨勢——受英國“脫歐”等政治事件影響,很多受訪者對政客的決策能力不再抱有希望。根據調研報告,約25%的受訪者傾向于將重大事件的決策交由AI管理;這一比例在英國和德國受訪者中升至31%,在荷蘭受訪者中高達43%。
在媒體看來,這種“以算法代替人類決策”的想法著實令人擔憂:首先,算法程序是由人類編寫的,如果一條算法在創建之初就夾雜著編寫者的主觀偏見,它在運行的時候也勢必會暴露出種種問題。Vox新聞網舉例稱,作為AI應用的一種,面部識別技術如今已趨于成熟,并被廣泛應用,但即便是一些硅谷巨擘開發出的應用程序,也時常暴露出嚴重的識別偏差。比如,谷歌照片曾將非裔人士識別成“大猩猩”,亞馬遜面部識別應用曾將28名國會議員誤當成“犯罪嫌疑人”。
其次,人類在社會生活與交往中涉及極其復雜的行為模式,這是計算機算法所無法捕捉并消化的。即便某種算法能夠精確識別出特定場合所涉及的全部重要參數,換一個時間和場景它也不一定適用。有物理學家指出,現階段的算法模型對現實世界的理解還過于粗略——如果說現實世界是一部紀錄片,那AI頂多做出“卡通片”的水平。個別知名互聯網公司對待AI歧視等問題的態度也讓人擔憂。以谷歌照片的丑聞為例:盡管該公司去年聲稱修復了這套“歧視算法”,但據業內人士透露,該公司所謂的“修復”僅僅是屏蔽了“猩猩”一類搜索詞所對應的圖庫。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