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吃素”的歷史可能只有幾千年,而非部分研究人員所說的幾百萬年。此前有研究提出熊科動物大熊貓在幾百萬年前就開始以竹子為食,但是最新研究對此觀點提出了挑戰,認為大熊貓的食性變化發生在較近的時期。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的報道表明,大熊貓 (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約5000年-7000年前才開始專以竹子為食。
也就是說在那之前,大熊貓的食性和棲息地遠比研究人員預想的更為復雜和多樣化。
武漢大學的動物學家趙華斌說,最新的時間測定與過去提出的時間點有明顯差別。“我很高興看到這項新研究的發表。”
趙華斌本人的研究支持原來的觀點,即大熊貓幾百萬年來一直是竹子方面的“專家”。2010年,他作為共同作者的一項研究表明,大熊貓約在400萬年前喪失了品嘗鮮味的能力——鮮是與肉類等食物相關的一種味覺。
2007年,古生物學家描述過一只200萬年前的古代大熊貓顱骨。這只大熊貓曾生活在中國南方,擁有強健的牙齒和頜骨,能磨碎植物纖維。研究人員認為這表明熊貓當時已經開始以竹子為主食。
古今熊貓大不同
魏輔文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一名保育生物學家,也是上述最新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說大熊貓并非一直像現在這樣隱居于竹林中。它們過去的棲息地非常多樣化,也造就了它們多樣化的飲食。
為了確定大熊貓食性轉變的時間點,魏輔文和同事分析了古代大熊貓和現代大熊貓的骨骼和牙齒中的穩定同位素(不隨時間變化發生衰變的化學元素形式)比率。
穩定同位素分析可以幫助科學家重構大熊貓過去的飲食及其曾經生活的環境。生物進食肉類或植物后,食物的化學標記會留在機體內。通過對不同組織進行取樣,科學家可以大致知道所涉動物在其不同生命階段的飲食情況。骨骼中的穩定同位素可以揭示生物在晚年的飲食概況,而牙齒中的穩定同位素則能揭示生物在牙釉質形成的生命早期吃了哪些食物。
魏輔文團隊對生活在至少5000年前的大熊貓的骨骼和牙齒中的穩定同位素進行了測量,再將所得結果與上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期間死亡的野生大熊貓的穩定同位素進行對比,從而了解大熊貓的食性變化。
研究結果明確表明,與今天的大熊貓不同,大熊貓祖先的飲食非常多元,這可能是因為它們當時生活的環境更加復雜,比如類熱帶森林。
大熊貓的菜單
“這是我所知的首個深入考察熊貓飲食歷史與演變的研究。”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的野生生物生態學家Jack Hopkins說。不過,這項研究沒有明說古代大熊貓到底吃什么,只說了它們和現代大熊貓的飲食并不一樣。
“我想知道古代大熊貓吃哪些食物。”洛杉磯拉布雷亞瀝青坑博物館的古生態學家Alexis Mychajliw說。要獲得這份詳細菜單,就要知道古代大熊貓的胃里到底消化了哪些動植物。
Mychajliw認為這絕非易事,因為化石記錄中很難找到古代大熊貓可能吃過的食物。她還表示,盡管如此,這類研究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幫助研究人員了解什么原因促使大熊貓如今只愛吃竹子,以及大熊貓的生態位何以縮減得如此厲害。
對古代大熊貓的棲息地了解得越深入,就越能保護好現代大熊貓種群。“如果我們知道哪些變化導致了大熊貓的棲息地減少,我們便能制定更好的保育策略。”趙華斌說。
Mychajliw也這樣認為,“在我看來,通過挖掘過去汲取未來的物種保護之道,是一種很好的做法。”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