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盒馬在全國除武漢以外的城市恢復正常運營,配送也普遍恢復了首單免運費。盒馬總裁侯毅在其社交平臺賬號上表示,盒馬全面恢復正常運營,用戶也可以告別秒殺了。盒馬在2月中旬開啟了3萬人的新年招聘計劃。2月底開始,參與盒馬共享用工計劃的員工,陸續返回原企業復工復產。今后,“共享員工”還能走多遠?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倪明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
直擊:跨行業互助自救行動展開
上午9時許,廣州某連鎖餐廳西城都薈店主管曾瑩來到盒馬鮮生富基廣場店,在員工工作間戴上發放的口罩和手套,測體溫,從消毒通道下全身噴霧,消毒完畢才能走進店內。掃碼、揀貨,上午10時,店內開門營業——這是曾瑩到廣州盒馬鮮生工作的第二天,經過短暫培訓,她很快熟悉了自己的新工作,現在20秒之內就能準確揀貨。
中午吃飯時間,曾瑩和同事們輪流走進員工食堂,一人一份打包好的盒飯,每個人的座位之間用隔板隔開。吃完飯休息后,各自回到崗位。和曾瑩一起作為共享員工來到盒馬富基廣場店的還有同事梁妙蓉、盧霞。她們告訴記者:“真沒想到這么快就又能上崗,有了收入,心里特別踏實。”
中國烹飪協會12日發布一份報告顯示,疫情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損失達100%以上。僅春節期間,疫情已對餐飲行業零售額造成了5000億元左右的損失。受疫情影響,以內蒙古西貝餐飲集團為代表,靠線下門店收入為主的傳統餐飲業陷入收入減少和現金流不足等困境,甚至可能“撐不過3個月”。
疫情面前,餐飲、酒店、旅游等多個行業受重創,物流、商超、生鮮電商等行業又面臨著瞬時陡增的巨大壓力,甚至有說法稱要設鬧鐘來“搶奪”送貨小哥。一場跨行業的互助自救行動悄然展開。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繼盒馬率先推出“共享員工”后,已經有數十家不同行業的企業招聘了“共享員工”。
觀察:高門檻崗位仍難開放
記者連日走訪獲悉,大多數共享員工在“幫傭”的公司依然只能承擔“打下手”的角色。以最先采用共享員工模式的盒馬為例,目前盒馬的“共享員工”主要從事店內排面整理、倉庫整理、打包整貨等業務,而配送員的缺口仍舊很大。
盒馬方面解釋稱,“配送員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崗位,他們需要對門店周邊以及三公里內的環境,甚至每一棟樓都了解得非常清楚。此外,在上門之后,怎么去接觸顧客,這方面的防疫培訓要比在門店崗位高很多,整個培訓的時間會更長一點。特殊時期,我們選擇集中配送的方式,優化路線,提高每一次帶出去的單量,可能會造成配送延期。”
家住海珠區的騎手肖文龍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對附近路線和辦公樓、居民區位置了如指掌。平時他每日配送單量約為40單,疫情期間高峰時期能達到120單,新加入的共享員工很難達到這個數。
與之類似,京東旗下7FRESH引入的共享員工也都被安排至分揀、擺架等相對容易的工作。但事實上,對于電商平臺來說,用工需求量最大的崗位在疫情期間一定是快遞人員。和其他崗位相比,快遞、配送人員需要更長的培訓時間以及更高的人員成本。
分析:“共享員工”或成未來用工新趨勢
疫情之后“共享員工”能走多遠?北京市天平(廣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歐衛安認為,“共享員工”是特殊情形下產生的一種臨時用工模式,涉及比較復雜的法律關系,對于企業也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法律風險。“共享員工”可能只是當前的權宜之舉,在疫情結束后可能不會繼續大規模存在。某連鎖火鍋店有關人士表示對于“共享員工”這種新事物,企業存在一定顧慮。“我們是簽訂勞動合同的主體單位,如果員工在共享期間出現問題,責任需要我們承擔。如果未來這種用工形式要進一步推廣,還需要在規章制度方面進行完善,更好地維護三方的權利。”
也有一些受訪企業對“共享員工”較為看好。哈啰單車負責人趙業舟說,共享單車行業是季節性很強的行業,每年夏季都有突出的用工需求。“其實‘共享員工’的需求一直都在,例如每年雙十一期間物流的需求特別大,和我們一樣,企業往年都是通過第三方勞務公司進行調配。”
實際上,在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靈活用工模式已經成為主流。據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日本企業界靈活用工滲透率已高達49%,美國緊隨其后達到42%。《2019年中國靈活用工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靈活用工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企業采用靈活用工的比例達到44.6%,68.7%的企業明確表示將在未來采用靈活用工,超過9成員工愿意嘗試靈活用工的崗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疫情期間“共享員工”成為潮流,是因為在暫時勞動力過剩的傳統餐飲業與勞動力暫時緊缺的新興電商零售平臺之間,激發了勞動共享,傳統餐飲企業、電商零售平臺和員工三方都解了燃眉之急。
盤和林認為,企業之間為解決特殊時期問題進行的這種合作,也提供了探索未來建立“共享員工”平臺的一種可能性。“靈活用工將是未來中國人力資源供給的一個重大變化,如果能夠借助數字經濟的發展,解決資源壁壘,拉近人力過剩企業和人力緊缺企業的距離,實現供求雙方的快速、精準匹配,促成員工轉移各方面程序的快速執行,將能讓勞動力資源得以更有效流動。”盤和林表示。
但是,“共享員工”終究是一個新事物,資源的流動也絕不是完全自由的,只有施加適當的制度約束,才能保證資源流動的效率。盤和林提醒,一些效仿企業必須約定清楚各方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尤其是管理制度、保障措施、法律風險與責任歸屬。“對于未來共享員工平臺的發展,有關部門可考慮出臺共享員工相關規范,貼合行業變動進行更高效的監管,在保證員工合法權益的情況下提高效率。”盤和林說。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