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江蘇人工智能企業加速成長 產業藍海有待開拓

發布時間:2022-02-11 10:44:22 來源:江蘇經濟報 責任編輯:caobo

日前,省工信廳公布了2021年江蘇省人工智能融合創新產品和應用解決方案名單,低功耗高性能音頻傳感SOC芯片等72個融合創新產品和線纜制造產線優化解決方案等56個應用解決方案榜上有名。近年來,我省初步構建了應用牽引、跨界融合、開放共享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體系,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第四屆江蘇人工智能大會上獲悉,全省人工智能領域核心企業超過1000家,南京、蘇州在最近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上分列第4名和第6名。

本土企業加速成長

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階段,加速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融合,成為新一輪產業技術變革的熱點。我省人工智能產業基本形成了以蘇南城市群為重點、以南京和蘇州為核心的“一帶兩核”發展格局,并在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聚。

在位于蘇州工業園區霞盛路的萊頓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的流水線上,工人們正在對應的機臺設備旁有條不紊地作業。通過車間看板,管理人員對生產工單執行進度、對應的機臺和操作人員、良品率和不良品率等數據信息一目了然。這里所有的設備實現互聯,生產過程中每臺設備、產品、人員和質量信息等實現可視化管理。通過打造“透明工廠”,這家汽車零部件商的年銷售額已突破14億元,人均單產達到400多萬元。在它的背后,支撐其生產高效運轉的,是蘇州國際科技園的入駐企業——歐軟信息研發的O3智能工廠云平臺。

萊頓汽車部件公司是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的一個縮影。在江蘇,一批本土優秀人工智能企業正在加速成長:在南京,集聚了地平線、曠視科技、埃斯頓等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過200家,南京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人工智能領域新型研發機構40家;在蘇州,2018年人工智能產業產值達564億元,集聚企業456家,其中規上企業60家;在無錫,擁有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江南大學、702研究所等研究機構以及浪潮卓數大數據、無錫華云數據等人工智能企業40余家。

科教人才資源豐富

在江蘇,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的遠遠不止智能制造領域。眼下,更多由企業主導的人工智能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正在不同的應用場景遍地開花。

走進昆山市花橋鎮,在花橋黃墅江河上空,一架無人機正在低空盤旋。花橋集成指揮中心工作人員正通過智慧水務平臺利用無人機傳輸實時畫面,一旦發現河道有異常,工作人員便會拉近鏡頭,記錄相關情況,上報并通知工作人員趕往現場查看。“無人機巡河能實時查看河道水位和水質變化情況,過去看不到、到不了的地方,現在都在監控范圍中。”花橋水利(水務)站負責人張亞龍說。昆山炫生活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銀劍告訴記者,他們參與開發的智慧水務平臺在調節水位、智能監測、污水反向溯源等方面發揮作用,可以整合污水、雨水、生活用水,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形成外河、內河水位的聯動,調節城市水位。“當水質指標超過閾值時,還可根據超標因子進行反向溯源,將精細化管理滲透到城市的每個角落。”

江蘇吸引了眾多智能產業、智能企業落地,離不開人才輸送的力量。據省工信廳副廳長池宇介紹,江蘇擁有包括南大周志華教授在內的多位在國內外有著重要學術影響的專家學者,在機器學習、模式識別、數據挖掘等前沿理論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人工智能及相關領域重點研發機構100多家,其中國家級研發機構超過20家。

“江蘇的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實力穩居全國前三,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力度也非常大。” 江蘇省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周志華介紹,江蘇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把培養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放在第一位,以南京大學為首的許多高校都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并建立起一整套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計劃、課程方案,為多地輸送人才。

產業藍海有待開拓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加速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但是,人工智能產業還處于“藍海期”,未來的發展方向、技術實現方式等相關問題依舊值得業內思考。

“江蘇已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產業集聚初步顯現。” 省人工智能學會秘書長房偉表示,江蘇發展人工智能產業面臨著機遇,也有著挑戰。江蘇有著全國領先的產業規模,智能化升級需求旺盛。江蘇是軟件大省和電子大省,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軟件產業和電子產業規模均居全國第二位,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超過5000億元。同時,江蘇制造業規模全國領先,制造業產值超過15萬億元,總產值約占全國的1/7、全球的3%。這些都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揚優勢,補短板,挖潛力。”房偉表示,江蘇人工智能從國內第一方陣邁向創新發展引領區先行區,還需努力構建適合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目前我省相關配套政策還不夠完善,高層次人才創業所需的融資環境、服務體系、配套保障、創新濃度、創業氛圍等環境因素相對欠缺。他建議,支持人工智能相關創新中心建設,積極爭取“中字頭”“國字號”重大科創載體落戶江蘇。鼓勵企業聯合用戶單位、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推動建設一批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制造業創新中心。鼓勵地方建設人工智能特色開放創新平臺。加快創新資源的共建共享以及產業的協同發展,通過省市共建、區域合作、校企聯合等方式建設一批開放創新平臺。

(江蘇經濟報記者 蔡 逸)

標簽: 人工智能 企業 應用場景 智能產業

上一篇:108批次充電寶27批次產品不合格 不合格發現率為27.7%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