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理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胡斌教授團隊研發的“精神狀態評估與干預系統設備”正式入駐位于北京房山的北京市工程醫學與創新應用新型研發中心,意味著相關設備系統正式進入產業化階段。“我們期待能夠盡快孵化出成熟產品,為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快速診斷治療提供科技支撐。”胡斌表示。
當前,精神疾病已成為困擾全球各國人民健康的難題。以抑郁癥為例,據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統計,全球約有3.5億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礙患者,僅中國統計出的抑郁障礙患者已超過3000萬,近20年的時間抑郁癥患者增加了120倍。然而,對精神疾病病理機制的認識、全面評估或量化精神健康的指標或工具以及有效的精神障礙早診早治方法仍然缺乏,這成為提升全民精神健康水平的主要“瓶頸”。
對此,胡斌指出:“精神衛生健康領域迫切需要便利且客觀有效的量化評估和非藥物干預方法來實現精神病癥的精準分層、分類識別與有效干預。”
多年來,胡斌團隊在腦醫學與健康工程領域開展了變革性診療理論和方法研究,提出了“心理生理計算”理論方法,突破了心理、生理信息的“感”+“知”+“療”關鍵技術。
基于這套理論方法,團隊面向精神疾病診治面臨的不同需求,研發出系列“精神狀態評估與干預系統設備”。其中,“便攜式三導腦電抑郁狀態采集與分析系統”解決了針對抑郁障礙人群的普適化、持續性監測及量化識別的難題,為抑郁狀態的快速、精準識別提供了科學依據。結合已獲國家醫療器械注冊證的便攜式腦電技術和電子針灸技術,團隊聯合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研發的“實時生物反饋迷走神經電子針灸儀”。此外,團隊還研發出基于“瞳孔波”的精神狀態評估和基于腦電的神經反饋干預系統、精神狀態無擾式步態采集與分析系統等。通過這些智能系統設備,用戶的精神狀態能夠被實時量化評估-反饋-調控。
這些研究成果已經在北大六院、上海精神衛生所、北京安定醫院、北京天壇醫院、湘雅二院等醫療機構開展應用。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豐雷表示:“便攜式三導腦電抑郁狀態采集與分析系統真正解決了客觀指標在精神障礙中的臨床實用性問題,真正用于了抑郁癥臨床診療的關鍵環節,切實推動了人工智能在精神醫學領域的落地。”
湘雅二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張燕則表示:“該系統將推進精神疾病診療的普適化、智能化。”
據了解,下一步,團隊將圍繞精神障礙心理生理機制、自然情境下多模態生理信息感知、閉環自適應負反饋治療等關鍵技術,為精神異常狀態的“早診早治”提供創新性診療方法與范式。(作者:甘曉)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