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延慶西大莊科村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建在小海陀山的半山腰,這里承擔著冬奧會雪車、鋼架雪車、雪橇等比賽項目。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外形猶如一條盤繞在山脊之上的銀龍,因此被稱為“雪游龍”。這條雪車雪橇賽道全長1975米,垂直落差121米,共設置了16個彎道,從上往下第11個彎道為罕見的360度回旋彎。記者了解到,“雪游龍”的醫療站設置在彎道附近。
首先是出發區醫療站。出發區是運動員做準備和出發的地方,要求運動員有爆發力,所以運動員會出現肌肉拉傷、關節損傷等意外情況。
接著是FOP10醫療站。因為運動員如果在螺旋彎的高點之前發生事故,可能會停留在第10號彎的附近。
然后是15號彎的位置。這是整個賽場的最低點,也就是速度最快的點,運動員時速可達每小時130-140公里,這是整個比賽醫療保障任務的重中之重。
還有就是結束區醫療站。在此,運動員處于爬坡過程,速度減慢,這個過程中會因失去平衡而出現翻車翻撬的事故。
在“雪游龍”上救人,為什么難?
據悉,整個賽道非常狹窄,僅有1.5米寬。在如此狹窄的賽道,達到非常高的速度,如果出現意外,運動員面臨的危險非常大。
同時,醫療保障隊隊員要迅速趕到出事運動員的地點,但超長彎道讓尋找運動員變得不易。加之疫情要求,需要穿著二級防護朝著運動員跑。整個賽道從上至下都是斜坡,又是冰面,隊員們需要套上冰爪,站在坡地的冰面上,用擔架把運動員抬出賽道,對醫療保障隊的隊員體力要求也非常高。
據悉,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負責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雪橇、雪車及鋼架雪車3個體育項目的醫療保障工作,同時還承擔興奮劑檢驗、外交醫療防疫保障、高山滑雪救援等相關醫療保障任務。醫院派出的54名醫療隊員來自27個臨床、醫技等學科的核心骨干,既側重于運動員受傷的創傷救治、骨外傷領域,還兼顧工作人員和觀眾需求,安排了包括創傷、骨科、外科、急診、內科等領域專家。(鐘艷宇 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