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清明,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
一般在每年的公歷4月5日前后,
今年的清明是4月5日。
你知道什么是清明,
清明又有哪些氣候變化和物候現象嗎?
今天,
讓小金花帶你來了解一下!
一、節名含義
《歷書》中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時節,自然界恢復了生機勃勃的景象,萬事萬物都重新復蘇顯現出來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氣的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節日的清明,是民間寄放情感和慰勞自己的傳統日子。
二、氣象變化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我國南方地區,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區也開始斷雪,漸漸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
時至清明,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降雨明顯增加,除東部沿海外,江南大部地區4月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而位于華南地區的防城港,地理位置偏南,臨近海洋,當海洋暖濕氣流不停輸入大陸,冷暖空氣交匯形成鋒面影響時,就會開始出現較大的降雨。
三、物候現象
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一候桐始華:清明時節,百花盛開,被稱為“清明節氣之花”的白桐花也絢爛開放,清香怡人。
二候田鼠化為鵪:田鼠為至陰之物,鳥為至陽之物,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鳥兒則開始出來活動了,意為清明時節,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
三候虹始見:清明時節多雨,在風光明媚的春季,有了雨水的洗滌,天空粉塵減少,就會出現美麗的彩虹。
四、傳統習俗
(一)掃墓
我國有清明掃墓的習俗。清明掃墓一般在上午進行,還要攜帶酒食果品,在墓前焚燒紙錢,為墳墓培新土、插新柳,并叩頭祭拜。
現如今,我國推行鮮花祭掃、網上祭掃等方式,要求各地積極組織緬懷先烈、追憶歷史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大力倡導殯葬新觀念、新風尚,引導群眾破除封建迷信和喪葬陋俗,自覺進行殯葬習俗改革,不斷探索文明的祭掃方式。
(二)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三)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或尋春。清明時節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機。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游踏青結合起來,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四)吃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制成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而在防城港,有清明吃艾籺的習俗,艾葉配上糯米粉制成的外皮,包裹上花生芝麻餡、綠豆餡、豆沙餡等,一口下去,軟軟糯糯,甜而不膩。
(五)采食螺螄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機,此時螺螄還未繁殖,螺肉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