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專家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將引發北京勞動力市場結構性調整

發布時間:2018-10-31 18:11:10 來源:科學網 責任編輯:caobo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機器換人”的擔憂和技術失業的恐慌與日俱增。人工智能對北京市就業的影響程度如何?未來有怎樣的發展趨勢?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沖擊?

近日,在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動態匹配視角下人工智能對北京市就業的影響與應對研究”項目開題論證會上,項目主持人、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何勤表示,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將引發北京市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調整,政府應提高警覺性,提前布局政策,以“平抑破壞效應”,應對可能出現的就業問題。

何勤表示,北京市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已經開始在部分行業顯現,政府角色進入并主動作為的時期已經到來。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既是挑戰也是北京市勞動力市場調整的機遇。

“與歷史上一般技術沖擊顯著不同,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引發的就業結構問題不是單純的崗位調整,也不是簡單的人力資本流動,它既有社會保障托底的潛在壓力,又有引發失業心理恐慌的嚴峻風險。”何勤說。

她建議,要抓住機遇,在外部沖擊和內部調整的共同作用下,使人工智能與北京市勞動力市場結構的關系由單向影響、被動適應轉為雙向互動、主動適應,最終達到動態匹配的理想狀態。

“系統化構建產業、人才、就業創業、社會保障、教育培訓、區域聯動相互協調的政策體系,從產業發展、勞動力市場結構調整、心理疏導、區域聯動四條路徑著手,就有可能在解決北京市就業結構,降低勞動者就業轉換成本,提高勞動力就業能力的基礎上,實現政府科學管理和勞動力市場平穩過渡的雙重目標。”何勤說。

考慮到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對就業的雙向作用,風險中也隱藏著機遇。“人工智能進步技術會帶來失業壓力的增加,但并不意味著只能對失業風險進行被動防范。”何勤說。

她認為,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在未來發展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制定勞動力市場調整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勞動力能力轉型升級,提高人才供應和市場需求的匹配度;促進人工智能領域創業帶動就業,使得技術升級的同時實現勞動力市場的優化配置。同時,應重點研究中等技能勞動者的失業、能力轉型升級問題;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問題、高低技能人員的合理配置問題、中低勞動人群因技術失業帶來的社會心理恐慌問題。

此外,何勤介紹,他們將在“動態匹配視角下人工智能對北京市就業的影響與應對研究”項目中,采用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人工智能科學、大數據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法開展研究。

“研究項目將既考慮技術因素,也考慮人本因素;既關注宏觀層面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也關注微觀層面對人的心理沖擊;既有縱向的歷史考察,也有橫向的國內外比較研究;既有靜態的現狀分析,也有動態的趨勢預測及動態適配研究;既考慮人工智能政策紅利,也加入北京新的城市規劃、人口疏解等政策約束條件,使研究更具科學性、整體性和系統性。”何勤說。(完)

標簽:

上一篇:我國鈣鈦礦發光二極管外量子效率突破20%
下一篇:第十九屆北京青年學術演講比賽落幕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