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求就有商品,電商平臺應該對各種腦洞大開的商品持寬容態(tài)度,但不意味著對有些“商品”蘊藏的法律風險視而不見。
近日,一張“專業(yè)代吵服務”的聊天截圖在微信群熱傳。聊天記錄顯示,專業(yè)代吵“普通話100元一次,包吵贏”,而貴州、四川、重慶的則不接單,商家調(diào)侃“吵不贏”。
記者搜索發(fā)現(xiàn),在某電商平臺上,與此相關的業(yè)務并不少,同時該“商品”被以5元-200元或更高的價格,掛在了商品展示頁面。代吵架可以電話、也可以短信,但如果是地方方言,則需要加價。記者咨詢發(fā)現(xiàn),不少“單子”并不在電商平臺線上下單,更多以微信支付完成。
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套用這句話:電商平臺大了,什么商品都有。或許有人會提醒,違法的“商品”除外。然而,由于平臺審核的疏漏,個別違背公序良俗甚至涉嫌違法的商品,也有可能堂而皇之地上架,就如網(wǎng)上售賣的“代吵服務”。
這種“商品”之所以特殊,在于它處于一種微妙的臨界點上。表面上看,代他人吵架或許只是在道德層面上違背了公序良俗,在部分電商平臺寬松的審核標準下,這類“商品”可能渾水摸魚;但挪到現(xiàn)實和常識的語境下,這種“專業(yè)代吵”大概率會發(fā)展到人身攻擊甚至辱罵的地步,進而侵犯他人的權益,變成花式騷擾。
法律界人士表示,隨意對他人進行辱罵,情節(jié)嚴重還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同時,購買“代吵代罵”的人,也需要承擔關聯(lián)的責任。像那種將別人罵到“懷疑人生”的代吵代罵,也必然繞不開法律視角的審視。
銷售和購買代吵代罵的當事人,一旦逾越法律界限,可能都得承擔法律責任。那為銷售代吵代罵設“攤位”的電商平臺,就可以“無事一身輕”?恐怕未必。作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依法審核網(wǎng)售商品或服務,是電商平臺最基本的責任。
那些明顯違反法律的商品,自然要“紅牌罰下”。對那些違反公序良俗進而有可能違法的商品,電商平臺也要“亮出黃牌”,仔細甄別,別讓那些打著創(chuàng)新旗號的商品鉆了空子。
近年來,在網(wǎng)上出現(xiàn)的“新職業(yè)”讓人大開眼界,也遠超出了“三百六十行”的指涉范疇。有需求就有商品,電商平臺對各種腦洞大開的商品或服務持寬容態(tài)度,是理所應當?shù)摹5@不表示,就可以對游走在法律法規(guī)邊緣的商品放松審核,對其中蘊藏的法律風險視而不見。
就目前看,代吵代罵的銷量并不理想,這或許是種消遣、炒作,可它的存在,至少折射出了部分電商平臺管理仍需強化——只有拿捏好了包容“創(chuàng)新型商品服務”和加強合法合規(guī)性審核的平衡,才能避免有些越過文明紅線的商品或服務在線上大行其道。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wǎng) - 科普類網(wǎng)站
聯(lián)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wǎng)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wǎng)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jīng)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