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騰訊音樂掛牌上市 多元變現加速行業洗牌

發布時間:2018-12-13 08:51:04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caobo

導讀:騰訊音樂正式掛牌上市,擬募資金額為10.66億美元,估值為212.45億美元。

流媒體時代音樂產業再臨變局,行業巨頭騰訊音樂的上市,無疑是其中最大的亮點。

美東時間12月12日,騰訊音樂于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代碼為“TME”。騰訊音樂定價為每股美國存托憑證(ADS)13美元,處于原定價區間13-15美元的下限。以此計算,其募資金額為10.66億美元,估值為212.45億美元,也處于原估值的低位。12月12日開盤,全球最大的音樂流媒體Spotify(NYSE:SPOT)的市值為233億美元。

業內人士表示,騰訊音樂上市將拉高國內音樂平臺的整體估值,并帶動在線音樂產業鏈進一步完善。

多元化變現模式

騰訊音樂在國內市場占盡優勢。DICC發布的《中國數字音樂平臺發展研究報告》 顯示,截至2017年底,騰訊音樂合計市場滲透率達76%,成為國內在線音樂市場的絕對領導者。截至2017年底,騰訊音樂曲庫數量達1700萬首,超過行業第二名百度音樂400萬首。

高市場占有率下,騰訊音樂快速實現盈利。最新版招股書顯示,騰訊音樂前三季度實現收入135.88億元,凈利潤27.07億元,調整后利潤32.57億元。這在全球同行范圍內堪稱難得,以與騰訊互相持股的全球音樂巨頭Spotify 為例,Spotify 2018 Q2用戶付費率達44%,自2015年以來累計虧損超195億元;Pandora自2015年以來累計虧損已超85億元。

騰訊音樂盈利的秘密,在于多元化變現。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騰訊音樂總收入86.19億元,同比增加 92.17%,主要業務收入為社交娛樂2018上半年收入60.66元,占總收入比例達到70.4%;在線音樂服務;2018 上半年收入25.53億元,占總收入比例達到29.6%。截至9月,騰訊音樂社交娛樂服務收入及其他95.72億元,占騰訊音樂總收入比維持在70.4%。

占據主要收入來源的社交娛樂業務,從2016年的22.17億元增加至 2017年的78.32億元,同比增加253%,占公司總收入比例從2016年的51%增加至2017年的71%,付費用戶從2017年的第二季度710萬增加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950萬。

騰訊音樂能夠有如今局面,很大程度上源自數次并購。對于騰訊音樂的并購歷程,12月11日,國信證券(002736,股吧)傳媒首席分析師張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跟騰訊早期比較完善的規劃相關,這也形成了其最大壁壘。“CMC當時愿意和騰訊整合,還是因為版權大戰成本太高,(兩家合并后)把市面上最好的資源和最好的渠道整合到了一起,其它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做完了。”張衡說。

但在新版權爭奪戰下,其他音樂平臺也并非沒有空間。11月29日,音樂制作人、福氣文化總經理聞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新一代受眾要聽新音樂,在這一塊,各家優勢并不明顯。“網易云音樂在幾個項目上出價都高于騰訊。”聞震曾擔任索尼音樂音樂總監,曾參與蕭亞軒、金海心、周迅、張杰、袁泉等藝人的音樂制作。對于這一說法,張衡認為,上市后的騰訊在資金流上將更具優勢。“它(騰訊)用戶量更多,商業模式更多元,拼資本的時候,優勢還是會很明顯。”

行業大洗牌

騰訊音樂上市,對排名第二的網易云音樂影響巨大。網易云音樂誕生于2013年4月, Trustdata 數據顯示,2017年12月, 網易云音樂MAU同比增速為43.1%,位居行業首位。11月12日,網易云音樂完成新一輪超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1.7億元)的融資。

對于騰訊音樂上市的影響,張衡認為,從短期看有利于拉升網易云音樂估值,但從長期看,競爭壓力會更大。“騰訊音樂知名度,包括融資能力,都會比網易云音樂要更強,所以網易云音樂也需要抓緊時間考慮資本化上市了。”

此外,張衡認為,相對網易云音樂,騰訊音樂的壁壘更高。“騰訊完全可以做社區化運營和個性化推薦,但網易想要再做好幾個億級流量App,就很困難了,網易在流量渠道上也不占優勢。網易云音樂最關鍵問題,還是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變現模式。”張衡說。

實際上,網易云音樂有著自己核心優勢。國信證券研報認為,網易云音樂在曲庫資源相對貧乏背景下, 深耕社區氛圍建設提升用戶粘性。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使用網絡爬蟲在網易云音樂及QQ音樂平臺上,對130首歌曲分別爬取了其評論數量及點贊數量,結果顯示,網易云音樂歌曲評論數量為QQ音樂的432倍,精彩評論點贊數量為QQ音樂的404倍。

“騰訊音樂及網易云音樂分別滿足用戶對內容及社交方面的需求,二者相互難以替代。自 2017年7月以來,騰訊系音樂及網易云音樂用戶人數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但獨占率均有所下降。”國信分析師在研報中稱。

善于“復刻”的騰訊,遲遲不進軍類網易云音樂模式,背后有著深刻原因。有知名音樂制作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騰訊曾想過做類似改變,但基于變革成本太高而放棄。接近騰訊人士也佐證了上述說法,“用戶基數太大,導致個性推薦成本過高。”他說。

張衡則認為,這和騰訊模式相關。“做BtoC簡單且盈利好,何必費心做CtoC網易云音樂模式?”

以騰訊音樂為代表的在線音樂平臺狂飆,對唱片公司造成顛覆。隨著已有唱片公司版權的爭奪幾近塵埃落定,平臺更多將資本用于扶持原創音樂,各音樂平臺都擁有重塑整個音樂產業鏈的野心。

實際上,各平臺已有所動作。蝦米音樂推出了尋光計劃,騰訊推出了“原力計劃”、網易云音樂推出”石頭計劃”,均在培養自己的有生力量。

聞震向記者坦言,對于知名藝人,其個人的IP價值,使其不再需要去依附一個唱片公司,未來,唱片公司越來越像一個服務的中介公司,專業的音樂服務機構,模塊化。“對于傳統唱片公司來說的話,要不然就是更深度地去捆綁平臺。”

DNV音樂集團總裁李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挖掘音樂人等方面,唱片公司依舊更為專業,他認為,之前唱片公司一直在強調的理念是,“你是我的音樂人,我的藝人,你要幫我掙錢。”現在唱片公司要轉變思維了,應該是“幫助音樂人掙錢”,“這個思維一旦轉變了,就會發生很好的變化。”他說。

聞震也不否認,國際唱片公司,資源優勢仍存。“吳亦凡為什么還是把唱片簽給了環球,還是希望能夠借著環球這個系統,去幫他打造國際的需要。”

失去了唱片公司的音樂人,面對平臺或顯得更加弱勢。對此,張衡認為,多幾個平臺是比較好的選擇,同時,如果把唱片公司原有的利益分給音樂人,也未必是壞事。“渠道對頭部內容也有依賴,但一家獨大的話,主動權確實就只能在平臺手上。”張衡說。

標簽: 騰訊音樂 行業洗牌

上一篇:互聯網又來一波裁員潮?知乎被曝裁員20% 錘子裁員60%
下一篇:“雙12”戰場切換至線下 中小商家進擊本地生活市場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