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的興起,在拓展知識邊界的同時,也讓“知識普惠”的愿景逐漸接近現實。1月8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科學報社與字節跳動聯合發布《知識的普惠——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簡稱《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共同探討短視頻在助推知識普惠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和價值,探尋以新平臺、新方式助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新路徑。
短視頻播放量近3400億 知識傳播渠道多元化
截至2018年12月8日,抖音上粉絲過萬的知識類創作者近1.8萬個,累計發布超過300萬知識類短視頻,累計播放量已超過3388億。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前副校長謝維和在會上指出,在新時代,傳播知識要掌握新的傳播技術,特別是新的信息技術,要學會運用新的平臺,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去推動知識普惠。“希望知識界人士能通過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在15秒到1分鐘的時長里,以短小精悍而又圖文并茂的形式,讓用戶享受知識普惠所帶來的益處。”
中國科學報社社長、總編輯趙彥表示,時長15秒至一分鐘的抖音短視頻,將平日里嚴肅的知識內容,以更加顯象化形式傳遞給受眾,一改知識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拉近了群眾與科學文化知識之間的距離。這樣不僅豐富了知識的內涵與層次脈絡,也拓展了知識傳播的廣度,吸引廣大青年受眾在點滴中學習和探索知識,有助于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教授胡百精看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知識生產的容量、傳播通路變得日趨多元。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逐步興起,推動知識的生產環節從精英拓展至大眾,在讓知識更具人格化、場景化的同時,也讓知識的普惠、知識的提升、知識的分享和共創成為可能。
多方合力拓展“知識的邊界” 短視頻觸達更多的人
《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指出,抖音短視頻使日常生活知識化,使隱性知識顯性化,拓展了“知識的邊界”,給知識本身帶來深遠變化。短視頻平臺讓知識回歸本源,重新以“口語”的形式進行生產和傳播,降低了知識生產的門檻,激發大眾的知識傳播熱情,令普通人也能夠參與到知識傳播中來,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豐富知識傳播的內容。例如,抖音上一條題為《現行世界地圖有太多假象》的抖音短視頻,共收獲了185.4萬個贊,播放量累計超過4760萬,獲得用戶普遍好評:“長知識了!萬萬沒想到格陵蘭其實沒有那么大……”該視頻作者為抖音知名科普達人“地球村講解員”,自2018年7月以來,通過抖音平臺科普天文地理知識。半年時間已收獲468.2萬粉絲,作品累計獲贊超過2000萬,累計播放量超過5億。
另一方面,短視頻打破了知識在傳播和接受中存在的固有壁壘,以社交為紐帶進行知識共享,將個體學習轉化為大眾分享和參與,讓知識可以觸達更多的人。《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研究內容顯示,短視頻在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降低了知識接受的門檻,拉近了知識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距離,普通群眾能夠通過短視頻,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觸到高深的專業知識。
抖音將攜手更多知識大V 創新踐行“知識普惠”
《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還指出,短視頻對于知識沉淀與傳播的最大價值,在于推動實現知識的“普及”和“惠及”——讓知識覆蓋更廣泛的受眾、提升知識的功能價值。去年11月15日,字節跳動開展“抖音公開課”教育扶貧活動,邀請三位抖音知名“科普大V”——“大科學家來了”、 “柴知道”和“地球村講解員”,深度走訪貴州省“益童樂園”站點,以抖音視頻為“教具”, 用寓教于樂的形式向當地學齡兒童現場講授地理、生物、天文等學科的科普知識。
此次《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的發布是對短視頻知識沉淀與傳播價值的一次系統梳理。字節跳動平臺責任研究中心方面表示,未來,抖音將持續與更多的科研機構、科普專業人士建立合作,對知識傳播內容進行傾斜和扶持,進一步推動“知識普惠”,讓短視頻內容不僅“有趣”,而且“有用”;讓高深的科普知識源源不斷地走出實驗室、研究院,走進普通大眾的視野。
標簽: 抖音知識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