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鼠年,并不太平,新年伊始,疫情泛濫。
之后,全國上下都投入到了這場“戰”疫之中,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科技企業。
全國首個測溫巡邏機器人
昨天,就有一則關于“”的微博熱搜吸引了雷鋒網的注意。
視頻顯示,這個在廣州黃埔落地的“行走”機器人可以自動全景無死角巡邏,并借助移動式紅外測溫篩查、循環播報提醒等功能,實現遠程可視化指揮。
不出意外,疫情當下,這款產品的一經推出,便廣受網友們好評:
“疫情突如其來,通過機器人‘執勤’,可有效節約人力,不僅減輕了執勤壓力,也有助于避免人員交叉感染。”
之后,雷鋒網也順勢找到了這款高能“萌物”的主人:總部位于廣州的高新興科技集團,一探其小身材背后的大奧秘。
實時在線,晝夜無休
在談這款5G測溫巡邏機器人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巡邏機器人。
它是一種綜合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集成環境感知、動態決策、行為控制和報警裝置,具備自主感知、自主行走、自主保護、互動交流等能力,可幫助人類完成基礎性、重復性、危險性的安保工作,推動安保服務升級,降低安保運營成本的多功能綜合智能裝備。
換句話說:
它們就是一個個實時在線,晝夜無休且工作異常高效的機器安保員。
再來看什么是5G測溫巡邏機器人,這其中有兩大關鍵詞:一是巡邏;二是5G。
高新興某高管告訴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不同于常見的安保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可以理解為針對疫情推出的定制升級版。
它搭載了5個高清攝像頭,可以做到紅外線5米以內快速測量體溫,并識別過往人員是否戴口罩;
它可以一次性測量10個人的體溫,溫度誤差在±0.5℃以內。
實際使用中,這些機器人可以在機場、車站、廣場、醫院、社區以及重點卡扣路段啟用疫情防控模式。協助一線民警在危險、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中完成排查、防控任務。
相對人員值守,它主要有以下幾個優勢:
自主巡邏,無需人工干預
此外,這款產品還有一個關鍵詞值得注意:5G。一直以來,機器人研究與落地都有幾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高清視頻難以實時回傳、遠程應急遙控難以同步、網絡安全保障不足、本體算力不足等等。
而在高新興看來,5G的加載應用則很好地解決了上述疑問。
5G網絡的連接數是4G的100倍,每平方公里可支持100萬設備接入,將大幅減少難度與建設成本;
5G時代來臨,數據傳輸速度進一步提升,為整體方案帶來時延低、支持海量連接、廣聯接場景等特點,能夠更靈活滿足巡邏機器人在不同場景下的網絡要求,讓巡邏機器人真正處于實時聯網狀態并做到互感交互。
該高管篤信:“5G時代是云+邊緣計算爆發時代,未來,5G技術的應用將趨于成熟,可以預見的是,巡邏機器人也將步入一個嶄新階段。”
如果說機器人在某些特定狀態下的確可以解決人類難以觸碰的天花板;5G的出現也的確解決了此前的固有痛點。
那么,在諾大的賽道中,為什么是高新興這家公司拔得頭籌,發布全國首款基于5G的測溫巡邏機器人?
此前,安保業界盛傳著一句總結:
高新興是安防界最懂機器人的公司,機器人界最懂安防的公司。
某業內專家告訴雷鋒網,一款機器人從0到1落地應用非常不易,需要解決的問題多之又多,主要面臨的挑戰有五個:
1.視角變化(Viewpoint Changes);2.場景改變(Environment Changes);3.光照變化(Illumination Variation);4.動態場景(Dynamic);5、低光照(Low Illumination)。
這其中隨便一個問題的精進通常都要耗費一個中小型企業一生的精力。由此,這條賽道之中,雖然參與者眾多,但最后能真正走出來的玩家少之又少。
再來看高新興,這家公司已經在安防領域耕耘20多年,在物聯網、安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方面有深厚沉淀。
2015年,高新興成立機器人子公司,并首為人先地推出國內首款巡邏機器人,之后逐步推出室內巡邏機器人、室外巡邏機器人以及特種巡邏機器人系列產品,逐步滲透到各行業各領域的安保服務升級進程中。
另外,他們還部署了專業“云大腦”,可接入百萬臺機器人,并納入推出的全息立體防控體系。
高新興巡邏機器人AI OS作為邊緣計算的小腦,通過5G通道與后臺的云平臺(大腦)進行實時連接,讓巡邏機器人的云存儲、云分享、云管理更為穩定、傳輸速率更快,多機管理和多機協同也更精確更迅速,機器人“小腦”和“云大腦”將變得更“聰明”。
基于其不俗的技術實力和市場口碑,目前該公司的產品馳援點包括廣州、上海、西安、杭州、邯鄲等城市,覆蓋全國范圍內的200多個項目。
測溫,識別之外,另類應用
以醫療行業為例,此前,為了防止病毒的進一步傳染,美國首例新型肺炎病患在治療過程中身處隔離室內,由機器人進行治療。
這名患者是美國華盛頓州居民,在從中國武漢返美之后,最早在西雅圖就診。事發前1月15日從中國武漢旅游返回美國,1月19日在當地醫療機構就診,并于1月20日在西雅圖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美國當地時間1月22日,普羅維登斯地區醫療中心埃弗雷特傳染病科主任George Diaz表示,目前病人的情況“令人滿意”,但并未透露該患者還需在隔離病房中治療多長時間。
據Diaz稱,病人是裝在一個隔離艙里,由救護車從家里帶到醫院,再直接帶到隔離的特殊病原體病房區。
治療過程中,醫生負責在隔離窗外操作機器人,該機器人配備了攝像頭、麥克風和聽診器等設備,是這家醫院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的眾多方法之一。
在疫情面前,每一個參與救援的生命都至高無上。如何將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一個方向就是利用機器人來代替部分人類的工作。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機器人都能去幫助醫生進行治療,消毒、穿衣、運輸這些“危險”的事情,機器人都能有用武之地。
雷鋒網了解到,早在2015年,美國謝尼克斯消毒服務公司就生產了一種輔助消毒的四輪機器人,可以通過發射氙氣制造的紫外線脈沖,用于殺滅病原體,保護抗擊埃博拉的醫護人員。2014年10月美國蘭利空軍基地得到一臺機器人,2014年11月24日,已投入3家軍事醫療中心和250家美國醫院。
此外,根據雷鋒網此前的報道,伍斯特理工學院(WPI)曾打造了一款遠程操作類機器人。醫護人員可以安全的在稍遠距離操作機器人探查情況,進行簡單的預判,了解情況后再進行下一步決策。
還有一種是輔助穿衣機器人。在脫去防護服時,如果能夠不讓皮膚與衣服外層接觸,危險就會小很多。當前的脫取方式需要另外一人輔助,輔助人員就存在暴露在病毒中的風險。
一款叫Baxter的機器人能夠幫助研究人員脫去外層防護服,減少直接接觸的概率。同時可以幫助檢測防護服是否有破損,是否穿戴正確,更大限度的保護研究人員的生命。
再往前追溯的話,2003年抗擊非典時,中科院自動化所就曾研制了一款抗非典助手機器人。
根據《京華時報》的報道,這位“助手”身高半米左右,“腦袋”由一個攝像機與無線圖像傳輸系統組成,“身體”上配有用于機器人速度控制和避障控制的超聲與紅外傳感器等器件,“腳”是3個碗大的輪子,最快能以每秒兩米左右的速度“行走”。
“助手”充足電后能夠連續工作3個小時,不僅能在病區查房,為病人送藥、送飯及運送生活用品,還能協助護士運送醫療器械和設備、實驗樣品、處理病區垃圾等,最多可以一次向病區內運送重達30公斤的物品。
曙光盡顯,潛力無限
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20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美元,2016-2020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20.5%。
其中,我國特種機器人市場保持較快發展,各種類型產品不斷出現,在應對地震、洪澇災害和極端天氣,以及礦難、火災、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對特種機器人有著突出的需求。
初步統計,2019年我國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為7.5億美元,增速達到17.7%,高于全球水平。其中,軍事應用機器人、極限作業機器人和應急救援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分別為5.2億美元、1.7億美元和0.6億美元。到2020年,特種機器人的國內市場需求規模有望突破9億美元。
機器人,已然被賦予“人”的稱呼。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類將不斷賦予機器人許多邏輯剖析程序功用,盡量地協助人類完成一些使命,乃至是比較復雜化的使命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