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寧夏協鑫晶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寧夏協鑫”)來說,今年5月29日是個永遠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控股公司江蘇中能硅業公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顆粒硅產品領到了國內光伏原材料領域首張碳足跡證書。證書顯示,其生產每千克顆粒硅的碳足跡數值為20.74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大大刷新德國所創57.559千克的全球最低紀錄。
統計顯示,寧夏作為我國富煤省區之一,2019年經濟總量不到全國0.4%,能耗和碳排放占比卻達1.6%,碳排放強度全國最大、人均碳排放量全國第二。
“我們不斷強化技術創新,推進工藝迭代,通過大膽試驗和積極推廣,最終形成產業競爭核心競爭力,拿到了這一官方權威認證,這將對寧夏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產生積極促進作用。”該公司生產總監王思鋒告訴記者。
新工藝迭代,可降二氧化碳排放量約74%
寧夏清潔發展機制環保服務中心總工程師、副研究員柳楊,不止一次在重要場合強調寧夏“雙碳”形勢面臨的嚴峻挑戰。
“煤炭是寧夏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分別占總量的80%、86%。而‘十四五’期間要創建減碳零碳體系,首先離不開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前不久舉辦的第四屆中國-阿拉伯國家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清潔能源與綠色低碳轉型關鍵技術對接會”上,他再次向中外來賓闡述這一理念。
位于黃河之濱中衛市的寧夏協鑫,就是一家專業致力于低成本、高效率、低減排光伏新材料研發和生產的上游企業。
直徑只有2毫米左右,一袋10公斤裝的顆粒硅,看起來更像真空包裝的小綠豆。別看它個頭小,這可是顛覆傳統西門子工藝制備棒狀多晶硅的高科技利器。
傳統棒狀硅,人工破碎后向爐內裝填很容易引入雜質,且因為破碎不規則,過程中容易卡料,此時生產只能被迫中止。“顆粒硅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它的流動性非常好,而且純度高、體積密度大、使用成本低,使自動化生產變得可控,有效時間縮短約20%。”該公司生產總監王思鋒介紹說。
最重要的是,相對于傳統光伏原材料,顆粒硅效用于“雙碳”的空間更大,成本更低。
據計算,相較傳統西門子法,在生產過程使用同體量顆粒硅,二氧化碳排放量可降低74%左右,整體能耗可降低65%-70%。
高科技顛覆,企業近兩年技改投入3個億
“公司下大力氣試驗推廣顆粒硅,為的就是解決行業能耗大幅降低問題,加快推進光伏發電從平價時代邁向低價時代。”王思鋒如是說。
他透露,各地太陽能電站最開始都享受國家補貼,如果上游原材料制造成本降低,電站投資成本也隨之降低。隨著“5•31”光伏新政的實施,光伏產業將逐步退出補貼,“客觀地說,協鑫顆粒硅的研發與量產加速了這一進程,在整個光伏制造行業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
為讓下游客戶盡快用上顆粒硅,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大膽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顆粒硅產品交予寧夏協鑫先行先試。該公司技術研發部門率先在兩臺ET爐上開始試驗,取得一定效果后放量試用。
試用過程中,寧夏協鑫研發團隊與母公司保持零時空溝通,生成了大量實用數據,助力顆粒硅品質不斷改進提升。
根據顆粒硅自身特點,團隊采用相應的二次加料器及加料工藝,進行不同顆粒硅投料比例驗證。針對4種不同爐型,各自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生產工藝。
數據最有說服力。通過使用顆粒硅,企業生產經營中各項關鍵性指標持續向好,市場競爭力逐漸增強。其中,方棒日產量較比去年同期提升10.2%,生產成本較下降10.6%,營業收入增加22.53%。
嘗到了技改甜頭,寧夏協鑫愈發“變本加厲”起來,果斷斥資數百萬元購置高科技設備,專門供公司研發使用。據統計,該公司近兩年投入的技改研發創新費用總計達3億元。
發力破壁壘,院士加盟重大戰略咨詢項目
小小顆粒硅釋放大能量,生動詮釋了一個道理:要想破解“雙碳”密碼,技術創新與工藝迭代是不二法寶。
據了解,寧夏計劃到2035年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目前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的編制工作已經啟動。然而不爭的現實是,作為欠發達地區,寧夏尚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產業發展依然依賴高碳產業結構。此情此景下,實現“雙碳”目標,任務艱巨。
“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做好戰略謀劃,才能兼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寧夏科技廳副廳長陳放指出。
7月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舉辦“雙碳”專題講座,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作報告。自治區黨委書記陳潤兒指出,“這是一場重大攻堅戰役,要瞄準方向、堅決推進”。
科技人知責于心、履責于行。
次日,早在3月底就通過立項論證的“寧夏碳達峰碳中和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在銀川正式啟動。作為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寧夏研究院頂層設計的2021年重大戰略咨詢項目,袁亮、彭蘇萍、顧大釗等院士將提供錦囊妙計,中國礦業大學、寧夏科技廳等單位傾力執行。
“希望項目能夠有力推動寧夏經濟、能源、產業結構低碳轉型升級。”陳放說。(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 通訊員 張靜 何媛媛)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