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巴西農業科技創新已形成成熟完整體系 將持續推進農業科技研究

發布時間:2021-09-28 09:32:2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巴西幅員遼闊、土地肥沃、降水豐沛, 自然條件優越、農業資源豐富, 是全球少數適宜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國家之一, 也是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 享有“21世紀的世界糧倉”的美譽。

經過數十年發展, 巴西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體系, 通過農業專業化與規模化發展, 農業獲得飛速發展, 國際競爭力的顯著提升。

科技和創新是巴西農業發展的重要經驗。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巴西的農業科技創新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體系。目前,這一體系主要由農業科技創新研究機構、成果與技術推廣機構和相關農業科技創新支撐措施組成。

在巴西的整個農業創新體系中,政府占據主導地位,主要的農業科研和推廣機構是巴西農牧業研究公司和農牧業技術推廣公司。

農牧業研究公司是巴西國內規模最大的農業科研單位,這里擁有高級農業科研人員近千人,在全國有40多個研究中心,負責對全國各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如土地、氣候、水源、市場等進行考察研究,最終確定適宜在不同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品種。農業主管部門則據此制定出區域規劃,采取相應的鼓勵措施或制定推廣政策,引導當地農民或農場主調整生產方式,引進和采用農作物優良新品種,從而取得最佳農業生產效益。成立至今,該公司已向社會推出科研成果8000多項,投資回收率高達43%。

巴西實現包括大豆在內的谷物產量大幅增長的關鍵,是利用科技對其進行“熱帶化”改良。巴西大部分國土位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土壤酸性較強,肥力偏低,高溫潮濕易引發病蟲害。而大豆是溫帶氣候作物,對溫度變化敏感,全球主要產區大多分布在溫帶地區。鑒于此,巴西農牧業研究公司和其他國內外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在溫室試驗田模擬巴西中西部的熱帶氣候條件,對大豆進行雜交育種,培育出適應熱帶條件生長,并足以抵抗病蟲害的新品種。經過不斷的改良,新品種大豆能夠適應巴西中西部地區的酸性土壤環境,生長周期縮短了8—12周,產量也得到提高。如今,巴西境內大部分地區都可以種植大豆,種植區域已延伸至赤道附近,全國大豆年產量從1970年的不足200萬噸,增長到現在的1.2億噸,穩居全球第一。

“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將大大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和生產效益,加快未來農業進程。基因編輯、生物經濟學、農業集約化以及數字農業等領域將是巴西農業創新的重點。”圣保羅州農業廳農學專家羅伯特指出,重點加強有機農業發展,強制性限制和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促進農業可持續轉型。同時,重視生物經濟發展,利用可再生資源和先進技術實現低碳經濟增長。加強農業網絡平臺建設,推進種植業信息化,加快建設農業病蟲害測報監測網絡和數字植保防御體系,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在大田種植和設施園藝上的集成應用,建立信息抓取、多維度分析、智能評價模型,開展涵蓋科研、生產、經營等種業全鏈條的智能數據挖掘和分析平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持續創新能力。

“當前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迅猛發展,帶動并加快了農業科技創新的進程。農業發展的未來取決于科技的不斷發展,巴西將持續推進農業科技研究。”羅伯特強調說。(科技日報記者 鄧國慶)

標簽: 巴西農業 科技創新 農業科技 生產效益

上一篇:《星際迷航》演員將搭乘藍色起源飛船前往太空 系進入太空年齡最大的人
下一篇:全國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引關注 推動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