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全國28萬處!泥石流地聲預警儀成功問世

發布時間:2022-05-13 14:37:36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在第14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獲悉,該院下屬航天慣性公司自主研發的泥石流地聲預警儀成功問世,首批應用于甘肅、青海、新疆、云南、四川、貴州等地區。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點約28萬處,其中泥石流占3.5%。由于泥石流爆發突然、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強,易造成人員死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實現泥石流的防治及報警,可極大地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通常,泥石流監測所采樣的因素有雨量、泥位、土壤含水率、次聲等。雨量、土壤含水率為相關因素,并不能直接確認泥石流的發生;次聲所接收的信號是通過空氣傳播,會容易產生干擾信號。加入地聲后,與次聲進行聯合預警判斷,通過監測并掌握它們的特征值,準確識別并剔除降雨、刮風、雷電等其他環境噪聲,可提高報警準確率。

當前國內外泥石流地聲研究資料相對陳舊,且基本沒有可參考數據樣本。研發團隊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點就是如何在不同背景和場景下,識別不同形態的信號。為此三院研發團隊聯合北京大學、中科院山地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共同開展地聲信號識別和泥石流預警算法攻關。2021年,團隊奔赴著名的“天然泥石流博物館”——云南蔣家溝泥石流試驗場,開展泥石流地聲數據采集工作,并收集了下雨、車輛、行人等復雜 環境下噪聲信號,建立了詳實的數據樣本庫,通過分析噪聲及泥石流地聲數據的信號特征,從信號幅度、特征頻率范圍與信號持續時長三個維度,結合信號時頻域分析等技術,建立泥石流地聲信號識別及預警模型,填補了國內近年泥石流地聲預警監測研究的空白,大幅提高了泥石流預警準確率。

據團隊負責人孫芳介紹,不同于安全監測系統以往的長期監測場景,泥石流地聲預警儀多用于野外應急搶險的應用場景,因此,具備便攜、快速布設、預警實時性和準確性高等特點。

作為我國專業從事安全監測產品研制的骨干團隊,航天慣性公司自2008年成功解決汶川地震時唐家山堰塞湖超高壩體監測難題開始,就始終致力于安全監測設備的研發工作,已經為17個省市自治區、3000多個地災隱患點構筑了安全防線,近年來先后在湖北十堰、重慶市歌樂山等處成功預警,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張航 李軍樂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標簽: 泥石流地聲預警儀 全國防災減災日 泥石流爆發 泥石流監測所

上一篇:“海基一號”超深水導管架下水監測項目完成 創造亞洲新紀錄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