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著手指頭數一數,近十年真正能夠稱之為互聯網應用創新的并不多,基于AI算法、實現個性化精準推送的信息流絕對算得上一個。蘋果iOS14.5斬斷APP廣告追蹤把隱私爭端推至風口浪尖。絕非危言聳聽,APP隱私爭端不解決,互聯網創新倒退十年!
APP隱私爭端不解決 互聯網創新倒退十年
01信息流的兩面性
信息流的原理并不復雜,它之所以能夠非常精準且個性化的為用戶推送資訊、商品,以及廣告,其兩大核心要素在于人工智能算法以及用戶行為數據。用戶的任何行為都會形成數據,把這些數據組織在一起進行算法分析就會成為用戶畫像,從而找到適合你的一切。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數據其實就是用戶的隱私。比如你經常在手機旁邊提及某個產品,那么打開電商APP就會大概率被推送這一商品的廣告。很顯然人們從情緒上來講并不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被手機或者其他什么APP監視著。牢騷始終存在,但卻無可奈何。
02蘋果的美式思維
盡管用戶反感自己的隱私被窺探,但更多的時候是彼此心照不宣,跟APP之間存在一種看似不爽但又無可奈何的“契約”,大可理解為用戶出賣自己的隱私換取服務。只是蘋果iOS14.5系統更新添加了一個是否允許“APP請求追蹤”的開關,這一隱秘契約被打破。
如此作法真的非常符合 “美式”思維,你可以收費或者降低服務,但是決不能剝奪我自由選擇的權利。事實上絕大多數用戶在看到這樣一個開關都會理所應當的選擇“關閉”,而不會思考APP是否還能像以前那么懂我,給我推薦適合我的資訊、產品,乃至廣告。
03信息流不再吸金
事實上最終的數據也驗證了人們的擔憂,目前結合各大數據調研平臺的結果來看,最低僅有16%的用戶選擇開啟了“APP請求追蹤”的開關,這其中有多少人是不懂隨便亂點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能夠允許APP獲取自己隱私的用戶絕對是鳳毛麟角一般的存在。
這便導致很多廣告主開始擔憂iOS平臺以及依托信息流資訊平臺的廣告效果,因為當APP無法再追蹤到用戶的行為數據之后,精準的廣告推送自然也就無從談起。而對于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而言,例如Facebook廣告營收占比高達98%,可謂覆滅打擊。
04互聯網創新倒退
筆者并非為他們鳴不平,只是沒有了廣告營收的支持,絕大多是科技互聯網公司都難以為繼,更不要談什么創新了。根據亞馬遜最新財報顯示,這家以電商為主的公司居然廣告營收大增,這足以說明缺失了精準個性化推送后,廣告開始回歸交易密集的電商平臺。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一個中年男性打開手機給我推送的是口紅化妝品,甚至給未成年人推送酒精和成人用品都是有可能發生的蠢事。我們把個人數據包裹的越嚴實,那么APP和互聯網服務就越難讀懂我們。缺失了數據的人工智能,基本與沒奶的孩子無異。
05隱私放哪是關鍵
其實想要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把數據放哪是關鍵中的關鍵。無論是當年的云上貴州,還是后來的TikToK移植美國,其實說白了都是關鍵數據控制權的爭奪。如果APP獲取用戶數據用于自身服務和提升體驗自然無可厚非,但監管不嚴導致屢屢被盜也令人頭疼。
政府監管有權威但無技術,第三方機構雖專業但成本高,一則關于發改委印發《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的新聞令我醍醐灌頂。在未來數據就是財富,而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這不就是未來的數據銀行嗎?權威,專業,還有國家背書!
結束語:
水至清則無魚,為保護用戶隱私一刀切砍掉APP數據跟蹤多少有些矯枉過正的意味。數據捂在用戶手里價值有限,但是在科技公司手里卻是驅動創新的源泉。關鍵還是在于如何保護數據的安全,數據銀行或許是個辦法,就像我們把錢存進銀行同樣可以支持國家建設。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