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網上購物經歷就可能讓你變成“透明人”,這不是危言聳聽。網購商品的快遞包裹上,都會貼有一張“快遞面單”,主要用來記錄發件人、收件人以及貨物種類等相關信息,其中還包含收件人的姓名、電話、家庭住址等隱私信息。按理說,這些信息應該僅限于發貨使用,必須受到嚴格保密。事實上,根據央視的調查,網上0.8元就能買到一張快遞面單照片。
在一些地方,拍攝、竊取、販賣快遞面單已經成了一門“地下生意”。一些不法分子的瘋狂騷擾、“精準營銷”乃至五花八門的“釣魚”,也因此有了可乘之機。從信息售賣、短信騷擾到電信詐騙,基于非法販賣快遞面單的黑色產業鏈,嚴重影響到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威脅到公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到了必須下大力氣整治之時。
販賣快遞面單不只是一個行業規范與否的問題,它本質上是一種侵犯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既是違法犯罪行為就應依法懲治打擊。以往,非法販賣快遞面單等竊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法律不健全、違法成本過低。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規定,不管出售、購買還是竊取個人信息,達到一定標準都會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而且買賣個人信息最高可處7年有期徒刑。執法部門對每一起相關案件都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對不法經營者產生威懾,讓他們不敢胡作非為。
快遞面單泄露只是消費者隱私泄露的一種表現而已。眼下消費者的很多個人信息都被收錄在各種商業平臺、快遞APP、取件軟件中,如何防止內部員工隨意調取用戶信息,如何防止黑客攻擊獲取隱私信息,這些問題既需要各家企業著力解決,也需要行業組織和有關研究機構加強調研,不斷發明新的技術、制定新的工作流程。數據安全的背后是公眾利益,往往還牽涉國家安全、國家利益。
“雙11”已走過10多年,一場購物狂歡下來,快遞量數以億計。從刺激消費的角度看,它無疑是成功的,但由此引發的假冒偽劣商品、虛假折扣、誤導宣傳等問題也非常突出。與此同時,也要重視公民個人隱私被泄露乃至販賣,警惕“雙11”購物狂歡變成個人信息的“裸奔”。(李思輝)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