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用科幻重塑未來,探索多種可能性

發布時間:2018-10-31 18:14:56 來源: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caobo

用科幻重塑未來,探索多種可能性

1818年,瑪麗·雪萊在維多利亞時期現實主義文學的浪潮中,給世界介紹了一位名叫弗蘭肯斯坦的科學家:為了追求生物知識,他把來自停尸房和墓地的尸體拼湊成一個高大的怪物,在電閃雷鳴的夜晚喚醒了第一個“人造生命”。

《弗蘭肯斯坦》作為科幻文學的“開山之作”,其中的生物學知識在今天看來有諸多不合理之處,但其中關于倫理道德和人類情感的討論,以及對科學本身的探索和追求,奠定了這種類型文學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的發展基調。

1923年,前蘇聯著名科幻作家葉甫根尼·扎米亞京創造了Научная фантастика一詞,即科學幻想,正式給“科幻”定了名。先進的科學技術、宏大的世界圖景,以及對人性和人類命運的思考,使之成為了最引人注意,也最能展現現代人信仰的文學。這一理念在50年代美國科幻小說由“黃金時代”向“新浪潮”轉型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一方面,以制造業和建筑業為代表,美國經濟得到了顯著的增長;另一方面,冷戰格局下軍備競賽逐漸展開,人們不再滿足于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而是開始了向宇宙空間的大膽探索。

中國科幻則從一開始,就有了一種責任感,文以載道,探討中國面臨的問題。20世紀初,魯迅和梁啟超把傳教士引進的西方科幻翻譯成中文,“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魯迅 語)雖然各個時代的科幻小說在形式和內容上各有差異,但都與“真理性”、“科學知識”和“美好未來藍圖”緊密相連,同時,其中所包含和宣揚的“科學精神”、“科學世界觀”,也在技術不斷變革的時代中,不斷地審視和拷問人的存在。

正如前國家科委主任宋健所說,“科幻,是培養一個民族科學精神的搖籃”,“一個國家科幻小說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科技水平”。從這個意義上看,科幻作家遠不僅僅是“寫故事的人”。借《三體》三部曲,劉慈欣構建了一個龐大而深邃的世界觀,將對星空的終極理想融入古老民族的復興,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提前翻開了太空時代的篇章。

雖然劉慈欣認為,科幻文學形象不應被看作是對自然現象的解釋,但其中所包含的真理之美和古典的浪漫想象,令劉慈欣和他的作品在當前發展和崛起的語境下,以更多的方式參與到科技發展進程中。

去年十月,劉慈欣被選為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形象大使,與其他10位社會文化藝術名人一道,宣傳推廣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全球征集活動。今年三月兩會期間,新華社和未來事務管理局主辦了“未來親啟”活動,邀請六位頂級科學家寫下他們給未來的信,并請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等六位朗讀者讀給大家聽。

在科研界,科幻也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彤杰曾多次組織科學家們看太空主題的科幻電影;“天宮二號”有效載荷運控中心副主任饒駿在2011年的一次跨界研討會中,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科幻與創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巖,對空間站的發展提出建議。年輕作者們還在不斷探索世界的多種可能性,接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一代所揚起的“科學”和“民主”大旗,面向未來進行重塑。

科幻還在創造,不斷提供新的觀念和規則,代表了人真正要發展的方向,并為時代注入新的科學精神和人文主義觀念。希望通過這個專欄,讓更多的科學家、科技愛好者和讀者了解科幻,并和我們一起,探索未知的疆域。

標簽: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成都將建設“中國科幻城”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