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科學讓世界更好嗎?

發布時間:2018-11-02 16:07:53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科學讓生活更美好”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口號。可是看看我們身邊的世界,溫室效應加劇、白色污染蔓延、物種多樣性減少,令人不由得深深思考:科學讓世界更好嗎?

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科學,而在于人性。眾所周知,科學是一種手段,是一種創造力和生產力。人類可以憑借科學更好地滿足自己的欲望。這些欲望是善是惡,在于人性是善是惡。

說到人性,錯綜復雜,奇妙無比。縱觀歷史,人性似乎向著善的一面發展,從前那些酷刑、殉葬、殘酷剝削和瘋狂屠殺漸漸遠去。人性中最美好的愛的花朵,從家族漸漸播散到部落、到國家、到種族、到世界。因為人類漸漸認識到,和平共生才是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勝過戰爭殺戮、兩敗俱傷。作為個體的人也越來越珍惜不可重來的生命。

但是,人類對于自然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千百年來,人們利用科學改造著自然,從一把犁剖開大地開始,人類向自然索要著財富。自然源源不斷地給與,人類滔滔不絕地索取,似乎忘了自然資源也有枯竭的那一天。人類對動物和植物的生命看得很輕,因為它們和自然界一樣不會報復和反抗,或者說這樣的報復和反抗還沒有到來。

此刻,有多少人關心北極的冰雪消融、白鱀豚不復存在、海洋中垃圾的重量正在趕超整個魚類的體重、臭氧的空洞已經覆蓋南極?就算城市霧霾嚴重、食品安全問題屢屢曝光,不到切膚之痛,人類不會覺醒,反正幾十年后自己的生命就會結束,那時世界末日應該還沒有降臨。

科學帶給人類能夠主宰一切的幻覺。我曾經勸告住在農村的親戚,過年少放鞭炮、少用一次性餐具。說到地球面臨的危機,他們很平靜地問:“不能移民到外星去嗎?”我并沒有嘲笑的意思,只是想說,很多人對于科學到底發展到什么程度,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是茫然無知的。他們寧愿樂觀地相信:科學能解決這個世界的一切問題。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是科學帶來的舒適、便捷的生活。那些災難和問題,是大多數人不愿意去關心和面對的。

當我以一個科技工作者的身份走進科普宣傳的陣營,會越來越多地思考人類的未來。從大量的科幻電影和科幻作品中,我感悟了對科技發展的擔憂。是的,科幻作品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會制造矛盾、展現悲劇性的場景。但是,這些作品并非無中生有、憑空杜撰,而是沿著科學發展的脈絡,合情合理地呈現。《黑客帝國》《星際穿越》《阿凡達》《未來水世界》《雪國列車》《人猿星球》……影片中會有一位英雄拯救世界,假如那位英雄沒有出現呢?回到原先的命題,如果人性不對自然抱有感恩和敬畏,那么人類很可能在毀滅自然的同時也毀滅了自己。

如何讓人性對自然抱有感恩和敬畏?科學能做到這一點嗎?

我們不妨從科學家的身上尋找答案。科學家應該是最懂得科學的人群。他們當中,有不少像居里夫人那樣淡泊名利的人,有像馬歇爾那樣為了探索治療胃潰瘍自己吞服幽門螺桿菌的人,有像黃大年、南仁東、鐘揚那樣為科學事業忘我奮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人;也不乏像弗里茨?哈伯那樣為獨裁政權發明化學武器的人,還有像小保方晴子那樣為名利而不惜學術造假的人。

因此,我認為,僅僅懂得科學并不足以提升人的道德,以及人對于自然、對于同類的友愛之心。科學是求真的,但是不一定求善求美——雖然這三者可以同時成立。

我們從事科普宣傳,絕不是把科學形容得無比美好、無所不能,而是要把真實的科學、發明的利弊呈現在大眾面前,讓它們接受人性的管理和監督。正是因為我對于人性有善意的期許——這一點無法證明,只是相信——所以我熱誠地盼望看見,在人性的監管和守護之下,科學能夠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駛向更美好的未來。

標簽: 科學

上一篇:英國國民科幻劇《神秘博士》迎來盛大首播
下一篇:人類能否實現“永生”?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