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生化人(Cyborg),是指通過依賴某種反饋的人工組件或技術而擁有修復功能或增強能力的生物體,也就是電子裝置+有機體。
將其生動地解釋為“部分是人體,部分是機器”、一種“生物學與技術的結合”的渥維克教授,今年64歲,早在1998年便參與相關研究項目,通過被植入皮膚下面的發射器,基于空間上的接近程度而成功控制燈、加熱器等計算機控制的設備。他如此描述:“我的神經系統能接收到物體靠近的信號,物體越近,脈沖越強。我獲得了很準確的距離感,這是十分新奇的感受。”
隨著項目進行到更為復雜的神經接口裝置的實驗階段,他手臂的動作不但能夠被機器人手臂模仿,還能夠越洋控制機器人手臂并從傳感器獲得反饋。他甚至與同樣植入電子裝置的妻子一起實現了人類神經系統之間首次直接、純粹的電子通訊。“我們蒙著眼睛,但每次她的手一動,我的大腦就能接收到信號。這種溝通的感覺真是美妙。”
“我們已經結婚30年,但我有時仍然不明白她在說些什么。”渥維克教授微微聳肩,“人類試圖描述情感,但其實不過只能表達情緒。我在想,如果我們的大腦能夠直接連接、以一種合理的方式通訊,人類也許能夠因此真正相互理解,從而最終實現真正的現代化。”
“另一個實驗將我的神經系統與我妻子脖子上的項鏈連接了起來——如果我平靜,那么項鏈是藍色的;如果我興奮,它將會閃爍紅光。你看,其實我們能夠測量人的情緒。接下來,可能我們也能測量愛情或者更抽象的東西。”他不無自豪地說。
在渥維克教授看來,電子生化人的研究帶來了豐富的可能性:記憶力擴展,溝通交流更為迅捷、準確,感官擴展,多維思維,身體的延伸,機器思維的建立,數學與思維速度的疊加,等等。“試想,如果記憶可以外包,我們開車時就不再需要記路。人類發送感官訊息的質量和數量如此有限,為什么不升級呢?”他拋出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因病癥而失去部分肢體的人,如果接上機器人手臂,那他現在就可用自己的雙手控制它。假設他能用大腦控制呢?效果一定好得多。我們真正想實現的事情是把大腦信號接在線路上,讓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發送信號。想象一下,你可以操縱一條機器腿,甚至你的腿不一定非得是條腿,可以是一座建筑,或者一輛車。任何物體都可以成為組成你身體的部分,你的大腦和身體也可以分處于不同的地方——這將開辟一個全新的視角。”
變成一個電子生化人并沒有想象中昂貴。渥維克教授告訴我,他的項目團隊由四五位研究人員組成,4年下來總共花費50萬英鎊,植入的電子裝置價格不過五六百美元。
但人的大腦是多么精細的東西,隨著實驗進展下去,會發生什么事情——如何連接大腦以實現直接溝通?成功連接后存在什么風險?如何植入電子裝置?如何切換通訊開關?如何斷開連接?人們會擔心別人入侵自己的大腦,如何解決?
“這許多未解之謎,我們回答不了,所以才需要更多的實驗。”他說,“電子生化人的研究過程中一定會涉及安全風險、對倫理的考慮等問題,比如有人擔心大腦被入侵,等等。但手機也可能被竊聽,難道我們就不使用手機了嗎?不,我們應該想辦法加強安全性。當然,我希望該領域的研究能夠一直保持謹慎。”
是的,今天的嘗試,其實正是昨天的“腦洞”,也未必不能成為明天的現實。“不過,未來如果有一天人造的腿比真人的腿跑得更快了,我們還會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嗎?”他自信電子生化人領域的發展會給現實社會帶來比預想更多的改變,并稱這正是科學研究的意義所在。
標簽: 人機結合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