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海王》里撐起半邊天的海洋生物 現實中也很厲害

發布時間:2018-12-12 15:26:58 來源:科普中國 責任編輯:caobo

“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用來形容《海王》這部電影很是恰當了,上映僅3天,大陸票房就將近6個億。電影中海王為了拯救人類,不惜和同母異父的弟弟奧姆反目成仇,經過重重磨難取得三叉戟,成為亞特蘭蒂斯的王,維護了海洋與陸地的和平。

除了氣勢恢宏的場面,電影中神奇的海洋生物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是科幻片,但其實很多動物都是真實存在的。

魔鬼魚——蝠鲼(f? f?n)

蝠鲼,發音同“福分”,有著魔鬼魚之稱。在海洋中不斷飛出海面的,形如蝙蝠的海怪,其實就是蝠鲼。

蝠鲼是一種原始的軟骨魚類,在地球上已經存活了超過1億年。即便不加特效也科幻味十足,它扁平的身體曳著一條纖細的鞭尾,頭兩側的頭鰭如兔子耳朵,很像外星生物,因此被漁民稱之為“魔鬼魚”。

但“魚不可貌相”,別看蝠鲼“很丑”,可是卻很“溫柔”。蝠鲼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海域,群居生活,沒有領域意識。蝠鲼主要食物是浮游生物和小型魚類,它的覓食方式和鯨類似,張開嘴讓海水流入,其角質化的鰓耙如圖一道過濾網,濾去海水、留下食物。很多時候,它的頭鰭撥動海水把浮游生物和小魚小蝦送進嘴里。

電影中蝠鲼上演的凌空絕技很是壯觀,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電影中使用的特效。其實,那是人家蝠鲼本能的反應。有時它們會高高躍出海面1.5-2米高,十分壯觀。

科學家猜測,這種行為可能是雌雄蝠鲼繁殖季節的求偶表演,驅趕、誘捕食物,甚至是為了甩掉身上的寄生蟲。

雖然蝠鲼肉不好吃,但亞洲一些地區的居民認為蝠鲼的鰓耙是一種能治百病的“良藥”,對蝠鲼捕進行大規模捕撈。全球每年蝠鲼捕撈量約為94000條,實際捕撈量可能還要更多。

其實,蝠鲼的鰓耙的藥用價值并沒有醫學上的證明,反而由于蝠鲼長期的濾食行為,重金屬在鰓耙上富集,對人類有害。

燈塔水母

電影中,讓人仿佛身處童話世界的水母其實不是特效,而是海洋中真實存在的。

海洋眾多水母中之中有一種燈塔水母,它類似于金庸武俠里的“天山童姥”,每過一段時間就可以返老還童。

燈塔水母體長4~5毫米,以微生物為食。燈塔水母一生中要經歷水螅型和水母型兩種形態,水螅型是其幼年狀態,水母型是其成熟形態。

燈塔水母在性成熟后會可以重新回到水螅型狀態,并且可以無限重復這一過程,從理論上實現永生。然而從本質上講,燈塔水母的返老還童其實是一種孤雌生殖行為。

性成熟的燈塔水母,在環境急劇變化時,如經歷饑餓、溫度或海水鹽度改變,能夠轉變成水螅型。其實,它轉變成的年輕態已經不是本尊,而是它通過孤雌生殖產生的后代。

從某種意義上說,孤雌生殖產生的后代繼承了母體一切基因,將它們看成同一個個體也說得通。如果把一個燈塔水母切開,它能在24小時內變成兩條水蛭蟲,72小時后長出觸角。

海蝎子

海王和奧姆最后決斗中的座駕,那只龐大的甲殼狀水怪,很像曾經滅絕的海蝎子。海蝎子學名巨型羽翅鱟(h?u),生活在距今約4.6-2.5億年,和三葉蟲是同時代的。科學家依據出土的化石推斷,海蝎子體長在2.33-2.59米,是地球上最大的節肢動物。

海蝎子身上長有厚厚的甲殼,腹下生有10條腿,前面8條用來走路,尾巴后面的2條腿,輔助身體在海底中游動。

海蝎子憑借厚厚的甲殼和非凡的戰斗力,在當時可是個狠角色,以魚、三葉蟲以及其他一些住在海底泥沙里面的動物為食。后來,由于環境變化,海蝎子慢慢走向陸地,體型變小,被認為是現代蝎子等節肢動物的祖先。

大王烏賊

《海王》中,在海底世界興風作浪的大烏賊,是海洋中現存的最大軟體動物之一。

大王烏賊一般生深海水域,體型巨大,能夠在400~1000米的海洋深處活動。最近科學家采用3個標準——外套膜長(不包括腕的身體長度)、標準長(身體加8條普通腕的長度)和全長(身體加觸腕的長度,真正的全長),來衡量大王烏賊。

目前已知的數據顯示大王烏賊的最長外套膜長為2.79米,最長標準長為9.45米。此外,大王烏賊眼睛巨大,如同一個餐盤,達到27厘米左右。

早在19世紀末就有對大王烏賊的記載,可是卻很難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最早還是在抹香鯨的胃里找到了大王烏賊的殘骸。

鮟鱇魚點燈捕獵

還有一只座駕,雖然長得奇丑無比,卻在營救海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原型應該是鮟鱇魚。

鮟鱇魚長相嚇人,皮膚粗糙,前半截身體像圓盤;后半截身體像細柱子;眼睛以及“桿子”長在頭頂上;一張血盆大口;嘴巴里還長著鋒利而傾斜的牙。

鮟鱇魚生活在深不可測的海底,它有一項重要的本領,即釣“魚”。它的“魚竿”就在它的腦袋上方。這個“魚竿”由它的第一背鰭變化而來的,十分柔軟,還能活動,頂端還有一團“釣餌”,能夠一閃一閃地發光。

“釣餌”內擁有無數發光細菌,鮟鱇魚給它們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而作為回報,細菌通過發光幫助鮟鱇魚吸引獵物。深海中那些游來游去的動物,只要走近,十有八九就落入鮟鱇魚之口。

但悲劇的是,燈光引來的除了獵物,還可能是敵人。此時,鮟鱇魚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把發光的“釣餌”塞到嘴里去……

鮟鱇魚行動緩慢,又不合群,在遼闊的海洋中,雄魚找配偶可謂難上加難。科學家剛開始研究鮟鱇魚時,發現捕捉到的幾乎都是雌魚,而且身上還有一些看起來像是寄生蟲的東西。

后來才發現,這些“寄生蟲”其實就是極度退化的雄魚,它們像寄生蟲一樣附在雌魚的身體上,而且有時候一條雌魚身上還有好幾條雄魚。

標簽: 海王 海洋生物

上一篇:NASA宣布推遲SpaceX載人龍飛船測試發射時間
下一篇:《海王》內地票房破6億 女主海后湄拉身材登微博熱搜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