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政治家》周刊2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小說家正如何重新構想科幻小說
1999年夏,300多萬中國考生參加高考。此前,高考作文的主題大都與愛國主義有關,但在新的千禧年即將到來前的命題作文是描寫未來構想:《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作家陳楸帆表示,這是中國現代科幻小說誕生的時刻。“中國最大科幻雜志《科幻世界》曾刊登相同主題的文章,這純屬巧合。但當時許多家長想,閱讀科幻小說可以幫助我的孩子上一所好大學。”陳說道。
該雜志發行量隨之暴增,數十萬新讀者開始探索這種此前曾被列為兒童文學的作品。那些讀者中就包括陳和其他頗具抱負的中國未來科幻作家,他們執著地向該雜志投稿并最終發表小說。如今,這些新一代的科幻作家已在中國且逐漸在全世界大受歡迎。正如20世紀中期的科技和社會迅速變化曾為克拉克、阿西莫夫等西方作家創造探索太空競爭和核物理暗示的可能性一樣,中國上一代人經歷的巨大變化也創造了吸引作家探索的新世界。
對西方人來說,中國科幻小說引人入勝,因為其中蘊含我們已經略有印象的現代中國——一個糅合悠久歷史和電子時代迅猛變化的陌生復合體,其中許多城市在幾個月內就拔地而起,而其龐大體量和人口甚至使其變得更龐大。在劉慈欣的《流浪地球》中,如同群山的巨大引擎正阻止地球自轉并使其逃離太陽系。面對如此恢宏壯麗的想象力,西方科幻小說的視角幾乎如同坐井觀天。
當我們考慮中國時,這些科幻小說也在加深我們的擔憂:其變化的力量和速度所隱含的匪夷所思的狀態和危險。“當我上高中時,僅有少數人使用計算機,上網的人更少。”陳回憶道,“但如今中國幾乎成為無現金社會。這種過程發生在20年內。在如此迅猛的變化背后,所有人都會感到焦慮和風險。”在劉慈欣創作的系列科幻小說《三體》作用下,中國的科幻小說已風靡全球。
明年,中國將完成全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的測驗。其主要目標之一是尋找外星文明,如果人類確實能收到來自外星文明的信號,我們或將用中文應答。如今,我們對人類未來的構想不再受到美英作家的主導,這既令人興奮又備受鼓舞。隨著全世界或許整個宇宙都正在變得越來越“中國”,中國作家正在探索的未來值得人們閱讀,這并不僅僅因為他們富有創意、令人愉悅,還因為他們有可能也是我們的未來。
標簽: 中國作家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