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為探月提供無限的動力和好奇心

發布時間:2019-07-29 14:15:49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作為地球的最高智慧生物,人類一直在思考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人類文明究竟是自然演化,還是更高級文明的一場實驗?宇宙文明演化的終點又在哪里?

作為阿瑟·克拉克最負盛名的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就是一部關于人類自身和太空作出的終極而恢宏的構想。克拉克運用其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充滿哲學的思考方式,探求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類與人類技術所能達到的極限,并對人類最根本的三大哲學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作出了恢宏構想。

小說開始于300萬年前的非洲,那時的史前猿人還不會使用工具,處于食物鏈的低端。在猿人將要滅絕之際,一塊神秘石板降臨這里,教會猿人使用工具以獵殺動物獲取食物,促使猿人向人類進化。300萬年后,被這塊石板促成進化的人類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發掘出另一塊同樣的石板,被命名為TMA-1。TMA-1的發現,讓人類意識到自己并不是宇宙僅有的存在,宇宙中還存在更高級的外星文明。石板在出土后朝著土星發射信號。人類跟隨信號的指引前往太空的更深處,并企圖在那里找到太空和自身的答案。

《2001:太空漫游》自19世紀八十年代引進中國以來,影響了幾代中國讀者,劉慈欣、韓松、吳巖、陳楸帆等科幻作家都是它的擁躉。劉慈欣不止口頭上崇拜,還多次在作品中向本書致敬。在《三體2:黑暗森林》里,劉慈欣寫道:“兩個多世紀前,阿瑟·克拉克在他的小說《2001:太空漫游》中描述了一個外星超級文明留在月球上的黑色方碑,考察者用普通尺子量方碑的三道邊,其長度比例是1∶4∶9,以后,不管用什么更精確的方式測量,窮盡了地球上測量技術的最高精度,方碑三邊的比例仍是精確的1∶4∶9,沒有任何誤差。克拉克寫道:那個文明以這種方式,狂妄地顯示了自己的力量。”

此次為紀念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本書再度引進出版,足可見其經久不衰的魅力。正如月球車玉兔二號在其官方微博提及《2001:太空漫游》時所說的:“正是這些想象,為探月提供了無限的動力和好奇心。”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波

標簽:

上一篇:歐洲空間局研制出“月球風化層磚” 能長時間在黑暗中工作
下一篇:螞蟻金服脫了"金殼":再來一張“準生證”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