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控,這個略帶神秘色彩的黑科技,離人們的日常生活似乎不再遙遠。
在近日舉行的2019世界機器人大賽總決賽上,腦控打字,腦控識圖,腦控無人機起飛、降落、旋轉、前進等近乎科幻式的情節紛紛在現場上演。盡管體驗者興奮之余給出諸如“控制精度不高”“原來只是大腦控制機器”“應用還比較低級”等吐槽,但這足以讓人們近距離感受并期待腦控 “未來的樣子”。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就在這次世界機器人大賽舉辦前夕,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發布了讓人“腦洞大開”的最新技術:機器人向大腦快速植入芯片,隨即讀取大腦信號。
這項技術的實現正是通過一臺神經手術機器人,機器人利用激光頭骨穿刺,向人類大腦植入4~6微米粗細的線和定制芯片,然后通過接口讀取大腦信號——信號的讀取甚至可以通過應用軟件直接連到手機上。
這次大賽期間,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多次提起這一技術,她感慨“技術略有些恐怖”的同時,承認“腦控”正是機器人技術發展的一個應用方向。在她看來,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成熟和應用場景日益豐富,為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未來,機器人還將打開多少人類的“腦洞”?當天,包括徐曉蘭在內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在總決賽期間舉行的機器人行業發展論壇上,探討了當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難點和熱點、政策和建議。
在徐曉蘭看來,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縱觀一次、二次、三次工業革命,科學和技術始終是影響人類命運和大國關系的重要變量。工業革命的本質就是科學和技術革命,機器人的誕生極大提升了生產力,也解放了人們的勞動力,特別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來臨。
“那么,第四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內涵是什么?”徐曉蘭說,就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也恰恰是工業互聯網一個最重要的本質。而機器人,實際上就是工業互聯網一個重要的終端,一個控制系統。
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則認為,從數字化、網絡化到智能化,如何打造“有用的人工智能”,讓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真正帶來價值、實現未來人類生活需求——包括按需定制、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服務機器人、私人定制的助理等,這些都是當下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也是未來機器人技術發展的目標。
當天,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魯昕以“人工智能驅動教育十大變革”為題,闡釋了人工智能催生教育的十個變革,包括教育思維模式從一維到多維,知識體系從單一到跨界,教師能力從一元到多元,教育技術從單一到復合,教材呈現從紙質到數字等。
在她看來,走進智能時代,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如何走好“未來之路”,要緊盯科技和產業發展的趨勢,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材”。
清華大學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機器人中心主任孫富春當天發表了“面向靈巧操作的視觸覺陣列傳感裝置機器產業應用”的主題演講,他介紹了機器人發展歷程,闡述了視觸覺傳感裝置的“感”“聯”“感-知”。他說,柔和的靈巧操作,是當前機器人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末了,徐曉蘭提出一個觀點:全球經濟正處在科技產業融合和深度疊加的關鍵時期,更好地發展機器人產業與技術,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她就此呼吁,“對于原創性的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研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心無旁騖!”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