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科學人”朱熹

發布時間:2023-02-22 12:46:40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提到朱熹,人們會立刻想到“哲學家”“思想家”這些尊稱,他自然都配得上。然而,如果讀了《朱子語類》,你會發現他還是對科學有著濃厚興趣的古人。

《朱子語類》不算朱熹自己的作品,而是他去世后,門人弟子回憶他曾經的言論,挑選重要內容匯編成集的。通過旁人視角,勾勒出一個活的朱熹。

朱熹是儒家歷史上第一個強調“格物致知”的學者。這個詞來自《禮記·大學》,原文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后人把這段話的意思提煉為“格物致知”。在朱熹之前的一千來年間,沒人關注這段話,是他把“格物致知”拎出來大力闡述。


(資料圖)

后世儒家往往把格物致知當成道德修養功夫,其實朱熹提到的“物”,同樣包括自然現象和生產勞動技能。比如“麻麥稻梁”什么時候種,什么時候收,哪種土地更適合種什么。孔子雖然有生產技能,但不認為儒者應該在這方面下功夫,朱熹對此有很大突破。

朱熹經常和弟子們討論一些終極問題,比如“日月星辰之外有什么?”或者“世界上第一個人是怎么生出來的?”這些都體現了樸素的科學興趣。他還多次對弟子們系統講解日、地、月三者的關系。

朱熹已經知道大地是個球體,入夜,陽光從地球周圍射過去,被月球反射,形成月光。月亮之所以有盈虧,是因為地球從不同角度遮蔽陽光,日食則是為月所掩。這些在今天只是常識,在當時卻是遙遙領先的知識。

朱熹還聲明,這些都是沈中存(沈括)的觀點。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月亮外形會自己發生變化,只有沈括作了接近真實的解釋。沈括比朱熹小一歲,同朝為官,不是什么古代圣人。但是朱熹通過獨立研究和思考,接受了沈括的科學見解。

弟子還追問,天上的星星是不是也在反射太陽光?朱熹回答說,“星空自有光”。這不算定論,只是推測,但已經有了“恒星”的初步概念。朱熹還關注過雨雪霜露等氣象活動,以及隕石墜落等天文現象。

后人解釋“格物致知”,把“知”當成知識。而朱熹是用“知”來指稱智慧,希望人們通過格物來獲得智慧。他的格局已經從知識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

朱熹時代,科舉已成定制,天下學子必須讀四書五經。朱熹卻教學生們帶著批判的眼光去閱讀。尤其是《尚書》中的《禹貢》,它是中國最早的地理志。在朱熹時代,學界公認《禹貢》是大禹所作。朱熹告訴弟子,大禹當年管轄的范圍很小,其它很多地方他也沒親自去過,只能是收集傳說,并不準確。時代過了這么久,很多河流本身改了道,很多地名早就變了。與其空背《禹貢》,不如學學當代地理更有用。

在這些有關《禹貢》的論述中,已經能看到一種萌芽狀態的進步觀念,朱熹認為自己生活的時代要比以前發達。今天,社會不斷進步已經是人們的常識。而在當年,人們還是傾向于厚古薄今。

朱熹是徹底的無神論者。他說,不能認為“天上有個人在那里批判罪惡”,從根本上否定神的存在。在那個鄉野為主的時代,有關鬼的目擊報告到處都是。他的老家新安民風崇鬼,朱熹很反感,說自己“朝夕如在鬼窟”。一次朱熹回老家,發現當地新修了一個“五通廟”。親戚們讓他一定要拜,朱熹不從。很快他發生腹瀉,親戚們笑話說,這就是不拜鬼的結果。朱熹反駁說,這不過是我吃的東西不干凈而已。如果在21世紀,有這種態度不算什么,可在一千多年前這是很超前的。

朱熹對巫術有著清楚的認識。他通過觀察發現,民間那些施咒者當面咒別人,“小兒稍伶俐者便咒不倒”。這說明他已經發現,不同個體之間存在著“受暗示性”的差異。日常生活中容易上當受騙的,總是一些特定群體和特定的人。

朱熹沒有原創的科學成就,所以只能算“科學人”,不能算科學家。他這些生活小事告訴我們,對天地萬物的好奇心古而有知。并且,這才是科學的原動力。

(作者系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委員、科幻作家、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

標簽: 格物致知 朱子語類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