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簽沙發》展品
觀眾正在與《身份掛毯》展品互動
(資料圖片)
玉砌瓊雕別樣天,京華一隅見江南。穿梭于寬寬窄窄、曲折通幽的北京胡同內,行人或許不會想到,此處竟藏著一座別樣雅致的蘇式庭院園林宅院——南池子美術館。
該館展廳分為上下兩層,面積約1500平方米。今年1月,這里迎來了一場科技與文化、藝術交融的創新展覽——“唯物思維:國際當代材料藝術雙年展”,每件展品都通過尋常材料展示了藝術家獨特的審美構思,有些還帶給觀眾別具一格的互動體驗。
棉線展現自我
展覽中,美國藝術家瑪麗·科里·馬奇的作品《身份掛毯》位于一樓展廳東側。它由彩色棉線、木背板、標簽、石頭等材料制成,并在空白墻板上釘上200多個寫著不同陳述和問題的標簽,有關于身份的選項,也有關于生活的思考,如“我喜歡冒險”“我愛我的家庭”“我更喜歡虛擬的網絡連接”“我更喜歡與人的直接接觸”等。
觀眾可以選擇一種顏色的棉線代表自己,一個接一個地纏繞對應的標簽,從而形成自己的故事和路徑,最后以染色小石塊作為“錨石”結束。在編織纏繞的過程中,觀眾會發現自己與他人的關聯。這件展品引發了大家對自我以及與他人、與社會關系的再認知,進而反思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看似簡單的材料組合,卻能傳遞出溫情并引發思考。
展廳正中間有6道從天花板射下的“光柱”,給人近大遠小的透視之感,拉伸了展示空間。如果觀眾走近細看,會發現這個名為《永線》的展品由棉線、鏡片、泡沫板等組成,一道道“光柱”其實是從天花板懸垂到地板的白色棉線,狀如透明的圓柱,每個圓柱頂部都有一面鏡子,通過地板上透明晶體的反射,使圓柱的邊界透著朦朧美,給人以視覺沖擊。巧妙的空間設計,讓人感受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無限可能。
傳統技藝助力現代藝術表達
在展廳后部,有一座格外引人矚目的《竹簽沙發》,是中央美術學院老師高揚的作品。他回收燒烤攤的廢棄肉串竹簽,以手工穿插方式制成了沙發。這件展品參加過多次國內外巡展,它不僅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同時也是探尋資源循環再利用的一種藝術表達,引發更多人對低碳環保理念的思考。
展廳二層,一組以綠色為背景、用鉤針編織“繪”成的一幅幅老人肖像格外搶眼。這件展品名為《肖像系列》,其創作者是英國藝術家喬·漢密爾頓。她曾在“波特蘭之家”參與一個志愿者項目為社會服務組織工作了14年,后來用兒時母親教自己的鉤針技法,以毛線為畫筆創作關于老人的肖像。她用這種手工技藝記錄和捕捉老人們的瞬間神態,讓觀眾從人物肖像細致入微的面部表情感受和認識他們。
目前,場館里共展出了60余件充滿想象力的有關材料的展品,精心設計了20余處獨具特色的拍照“打卡點”。毛線、竹簽、棉絲、紙張等尋常材料,被藝術家用不同手法呈現出奇妙的藝術構思,讓觀眾在更為廣闊的情境體驗中理解材料與藝術的融合發展,及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繼而引發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鳴。
(作者系中國科技館科研管理部高級工程師)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