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記者 陳杰
微生物能造香水,吃再多的糖也不怕發胖……
(相關資料圖)
5月14日,在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舉辦的2023年公眾科學日活動“科普嘉年華”模塊上,十幾個互動小實驗和小游戲得到了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一致好評,他們紛紛為這場能通過“聽”“看”“聞”“嘗”“摸”等多感官互動的科普盛宴點贊。
這場主題為“遇見科學,預見未來——合成生物技術助力碳中和”的公眾科學日活動,聚焦“雙碳”、科普嘉年華和科學家精神主題宣傳三大模塊,設置了科普講座、創意科學實驗、科技成果演示講解、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參觀、科普微視頻展播等豐富的活動環節,吸引了幼兒園、中小學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到來,在豐富有料的科學體驗中探尋合成生物技術的奧秘。
到底什么是合成生物技術?它為什么會跟“雙碳”目標高度關聯?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精心組織的主題科普講座為公眾揭曉了答案。
“合成生物技術是一個將工程學原理與方法應用于遺傳工程與細胞工程等生物技術領域的交叉技術,其本質是通過設計改造細胞,來生產人類想要的物質。這一生產過程通常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原材料以生物質為主,具有數量巨大、價格低廉、可實現碳循環等特點,有望在碳中和背景下發展為綠色制造的主流路徑之一。”科普講座上,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玲玲從“二氧化碳之旅”入手,從二氧化碳的來源、對環境的影響及回收處理方式,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合成生物技術的概念和原理,并以科學家們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物合成淀粉、蛋白、氨基酸、醫藥、化學品等生動案例,揭示了“一切皆可造”的合成生物技術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的強大科技支撐與助力。
精彩的講座引發了現場觀眾的深入思考,在交流互動環節,青少年積極分享自己的問題和感想,與科研人員進行科學思維的碰撞。除了相對嚴肅的科普講座之外,活動現場的展覽及互動環節更是引人入勝。
在展廳中央,“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沙盤模型吸引了公眾的目光。通過觀看沙盤科普演示,與一線科研人員零距離交流溝通,公眾進一步了解了相關科學知識以及這一重大原創性科技突破背后的科學故事。
酵母吹氣球實驗 主辦方供圖
在合成生物樣品陳列展臺,精美的玫瑰精油、香葉醇等10余個樣品供公眾試聞,幫助公眾通過“聞香”來認識生物合成的“芬芳”;品嘗著阿洛酮糖,聽著科研人員的生動講解,公眾在回味唇齒間絲絲香甜的同時,也了解了健康糖“甜而不胖”的秘密;用微生物菌液作畫,通過觀察菌落生長成畫的過程來體悟科學之美。
當聽到工作人員說能用香蕉、鹽、洗潔精、可樂、酒精等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就能提取出DNA時,現場的小朋友們發出一片驚訝之聲;在長長的畫布前,小朋友們變身為“科學小畫手”,用畫筆共同繪出了“科技助力雙碳”主題圖畫;還有酵母吹氣球、面團小能手、探秘微世界、DNA雙螺旋折紙……活動現場豐富多樣的互動環節給公眾帶來了有趣的沉浸式體驗,讓公眾在快樂中了解科學知識,感悟科學的神奇。
走進科學基礎設施平臺,樂高移液工作站模型引起了公眾的極大興趣。在科研人員詳細系統地演示講解下,公眾直觀感受到了自動化實驗室的先進性和便捷性。
作為中國科學院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還通過科學家精神微視頻展播、科普講解、科學家事跡展等方式,帶領公眾走近優秀科學家,感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家精神。
在“科學夢想繪”環節,現場的青少年記錄下了自己對科學的希冀。“我想當一名科學家”“我以后想當一名技術型軍人”“我想當一名人民教師”“我想成為一個畫家”“想當教授級高工”“成為武器發明家”“祝祖國繁榮昌盛!”……一個個承載著夢想的種子正在心中生根發芽。
作為2023年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的系列活動之一,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旨在讓公眾在豐富的科普體驗中探索科學世界,培養科學思維,學習發揚科學家精神,引導青少年愛上科學,樹立遠大理想。天津工業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欽宏表示,研究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在工業生物技術領域的中堅力量。“本屆公眾科學日,我們充分運用了研究所在人才、資源方面的優勢,意在引導公眾體驗工業生物技術的科學魅力,促進公眾科學素養的提升。”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