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科普新聞網)

治沙并非是消滅沙漠

發布時間:2023-06-20 11:46:17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科研人員在庫姆塔格沙漠無人區開展野外調查。 崔向慧 攝

當我們俯瞰地球家園,蔚藍的大海、綠色的森林,令人沉醉,但黃色的沙漠卻不禁讓人揪心。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每年的這一天,“荒漠化”問題,備受關注,被大家廣泛談起。

干旱,不僅僅是沒有降雨,它往往是由土地退化和氣候變化造成的?;哪?,被稱為“地球癌癥”,是一種人為因素疊加自然因素造成的最嚴重的土地退化現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防治荒漠化是全人類共同攜手的一項偉大正義的“戰爭”,中國是參與荒漠化防治全球協作最早的一批國家。1994年6月1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正式文本。為了紀念國際社會達成荒漠化防治共識之日,第49屆聯大通過決議,宣布從1995年開始,每年的6月17日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積極參加國際履約的背后,是中國荒漠化防治工作“全國一盤棋”的大國擔當。做好“?!薄爸巍薄胺馈薄坝谩彼淖治恼拢哪乐喂ぷ鞑拍茉诳茖W的軌道上行穩致遠。

社會公眾需要科學認識荒漠與荒漠化。有人說“治沙就是消滅沙漠”,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治沙講究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姑且將沙漠分為“原生沙漠”和“人造沙漠”兩大類。原生沙漠是自然演變產生的,有的沙漠的形成年代高達數百萬年,彼時人類還沒有出現。對待“天然”沙漠,要“?!弊之斚?,目的是保護天然的荒漠生態系統,方式是建立多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如荒漠類型國家公園、國家沙漠公園、封禁保護區等。

人造沙漠則是由于人為土地退化造成的,這部分“沙”才突出一個“治”字,應該予以治理、修復。在治理的技術、模式方面,中國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白芨灘模式、右玉模式、柯柯牙模式、磴口模式、光伏治沙模式等享譽海內外。

此外,針對生態環境相對脆弱、荒漠化沙化風險比較高的地區,如原生沙漠周邊地區的綠洲、農田等,應注重一個“防”字,即積極預防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不論是原生沙漠還是人造沙漠,對人類來說都有“用”的價值,應該合理有序開發利用。原生沙漠是可以成為開展自然教育、科普的基地,如巴丹吉林沙漠的高大沙山、庫姆塔格沙漠的雅丹和羽毛狀沙丘、羅布泊的“大耳朵”等。人造沙漠可以在被有效治理后,綜合開發利用,發展多種沙產業。

因此,在荒漠化防治實踐時要做到四點:一是要科學認知荒漠和荒漠化,了解荒漠化發生的機制、荒漠形成演化的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二是要擦亮雙眼,認真識別哪些是真治沙、哪些是假治沙,哪些是借治沙之名、行破壞生態借機斂財之實。三是要以當地的自然立地條件、天然的植被承載力為基準,實施近自然修復,恢復原貌和底色。四是要保護荒漠、愛護荒漠,為子孫后代留存一些干凈的、純潔的沙海。

(作者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第四紀地質學博士)

標簽:

上一篇:全球消息!伴水而生的文明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