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一直在小行星帶灶神星(Vesta)和谷神星(Ceres)軌道上運行的“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因燃料耗盡而壽終正寢。
“今天,我們歌頌黎明任務的結束——它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術成就,它給我們提供的至關重要科學數據,以及讓宇宙飛船得以實現任務的整個團隊,”位于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學任務理事會副主任托馬斯·祖布琴(Thomas Zurbuchen)在一份聲明中如是指出。
祖布琴表示,“黎明號從灶神星和谷神星收集到的圖像和數據對于理解我們太陽系的歷史和進化至關重要。”
黎明號的退役是繼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之后對太空愛好者的第二次打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本周二剛剛宣布,開普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將在一到兩周內推移,迄今為止其發現了70%的外星系行星。
耗資4.67億美元的“黎明號”任務于2007年9月啟動,旨在研究原行星灶神星和矮行星谷神星,這兩顆行星直徑分別約為330英里(530公里)和590英里(950公里)。科學家們認為這兩個天體是太陽系行星形成時期遺留下來的。
“黎明”號于2011年7月抵達灶神星,然后圍繞其軌道運行了14個月。探測器的工作揭示了許多有關灶神星的細節。例如,液態水曾經流過原行星的表面(很可能是隕石撞擊導致冰層融化)。此外,“黎明號”還在灶神星的南極附近發現了一座山峰,幾乎和火星上著名的奧林匹斯火山一樣高。
“黎明號”于2012年9月離開灶神星,并于2015年3月抵達谷神星,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圍繞矮行星運行的航天器,也是第一個圍繞地球-月球系統以外的兩個天體運行的航天器。任務團隊成員說,這種太空飛行的壯舉是由“黎明”號的超高效離子發動機實現的。
位于加州帕薩迪納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任務總監兼總工程師馬克·雷曼(Marc Rayman)在同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對黎明號的要求非常高,但每次都遇到了不少挑戰。”
“黎明號”同樣發現了谷神星上的一些有趣亮斑。任務團隊成員確定這些發出亮光的物質是鹽,很可能是在地下的鹽水沸騰并蒸發到太空時留下的。
任務團隊成員說,這些亮斑形成的時間不長,這表明谷神星在過去一段時間里一直在隱藏著液態水,甚至今天可能還保留著其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考慮到“黎明號”的另一個發現,谷神星對于天體生物學家來說意義深遠:探測器在谷神星的表面發現了有機分子,即我們所知的碳基生命的組成部分。
此外,“黎明號”還發現了2.5英里高(4公里)的“孤山”是目前為止這顆矮行星上最高的地表地貌。這座山后來被稱為阿胡納蒙斯(Ahuna Mons),任務科學家說,它可能是在過去幾億年間形成的一座低溫火山。
“從很多方面來說,黎明號的遺產才剛剛發揮作用,”執行任務的首席研究員卡羅爾·雷蒙德(Carol Raymond)在同一份聲明中說。“黎明號”收集的數據集將被致力于研究行星如何成長和分化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能形成生命。谷神星和灶神星對遙遠行星系統的研究也很重要,因為它們能讓我們窺見年輕恒星周圍可能存在的條件。
在連續失聯兩天后,任務團隊得出結論說,“黎明號”的肼已經用完了,因為探測器在昨天(10月31日)和今天錯過了預定的通信登記。肼是“黎明”號的“指向推進器”所使用的燃料,因此航天器無法再自行定位研究谷神星、將數據傳給地球或為其太陽能電池板充電。
“黎明號”將在谷神星周圍的軌道上停留至少20年,甚至可能更長。任務團隊成員表示,至少在未來50年里,探測器不會螺旋下降到谷神星的表面,這種可能性超過99%。
“黎明號”和“開普勒號”的死亡并不令人意外。幾個月來,任務團隊就清楚兩艘航天器的燃料即將耗盡。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