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中國測繪地理信息的輝煌成就引世界矚目

發布時間:2018-11-19 15:52: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舉辦主會場——德清國際會議中心。

測繪人員在野外工作。

當高鐵疾馳而過,拉近一座座城市間的距離;當宏偉的大橋飛架南北,將天塹變成通途;當你拿起手機,享受導航、打車、訂餐等便捷服務時,你也許不會想到,這一切都離不開精準詳實的地理信息數據。

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正在中國舉辦,中國測繪地理信息的輝煌成就引起世界矚目。

夯實根基提升實力

地理信息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是集成整合其他各類信息的公共基底。我國測繪工作者數十年如一日,建成基于北斗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可向社會提供厘米級實時導航定位服務;實現優于1米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覆蓋全部陸地國土,1∶100萬、1∶25萬、1∶5萬基礎地理信息實現年度動態更新;完成海島(礁)測繪一期工程,摸清了我國主張管轄海域海島(礁)數量、位置和分布;高精度民用立體測繪衛星資源三號01、02星成功發射,開啟我國自主航天測繪新時代。

目前,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建成了中國區域數據資源最權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廣泛服務于領導決策、政府管理、電子政務建設、公共安全等領域。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首次掌握了我國“山水林田湖草”等地表自然資源要素和人工設施現狀及其空間分布情況,并以普查為基礎廣泛開展地理國情監測。面對城市管理智能化發展新趨勢,在全國334個地級市、511個縣級市大力推進數字城市建設,并積極向智慧城市升級,為建設數字中國夯實了根基。

服務大局彰顯作為

10月24日,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座被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超級工程,凝結了測繪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從大橋前期勘察設計,到橋面施工,到后期安全監測,他們10年間在這里披荊斬棘、攻堅克難,灑下辛勤的汗水。

經濟建設,測繪先行。“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天眼”探空、“蛟龍”探海、“神舟”飛天、高鐵奔馳……精準的測繪保障無處不在。

自主研發的國務院綜合國情地理信息系統,精心制作的領導工作用圖,蓬勃興起的手機地圖,在促進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百姓生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各類災害現場,測繪人勇當“逆行者”,以最快速度獲取災區影像數據,及時提供災前災后地理信息,有力保障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

“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民生”,這是測繪人永志不忘的初心和肩負的神圣使命。在重大工程建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科學研究、國防建設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測繪人的身影始終活躍在一線。

法律護航支撐發展

“誰知道中國有多少個省份?”“我國近海中哪個海域面積最大?”在長沙市天心區紅衛小學的禮堂里,一只只稚嫩的小手不停舉起,同學們踴躍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這是國家版圖意識教育進課堂活動現場的生動一幕。近年來,以“三進兩賽”為載體(進學校、進社區、進媒體,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少兒手繪地圖大賽),我國大力普及國家版圖知識和測繪法律法規,形成了自覺維護國家版圖尊嚴、遵守測繪法律法規的良好社會氛圍。

“法者,治之端也。”自1992年《測繪法》正式頒布,到2002年第一次修訂頒布,再到2017年第二次修訂頒布,一個以《測繪法》為核心,4部行政法規、6部部門規章、35部地方性法規、近百部地方政府規章為主體的測繪地理信息法律體系基本形成,法治的力量推動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砥礪前行、鑄就輝煌。

以法為盾,測繪依法行政全面推進,“問題地圖”、成果保密、互聯網地理信息、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監管持續加強,通過開展各類測繪執法檢查和重點專項執法行動,依法查處違法案件,有力維護了國家地理信息安全。

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從滴滴打車到網上訂餐,從汽車導航到共享單車,從防兒童走失的手表到定位精確至厘米的智能駕考系統……今天,人們通過互聯網、手機,便可隨時隨地獲取準確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服務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邁入新時代,地理信息產業通過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業態跨界融合,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圖景:年產值超6200億元,年均增長近20%,從事地理信息相關工作的企事業單位約3萬家,上市地理信息企業逾百家,形成了涵蓋硬件制造、數據生產、軟件研發與信息服務的成熟產業鏈,應用領域覆蓋國計民生各領域。

尤為引人關注的是,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商業巨頭紛紛投入地理信息產業,互聯網地圖、導航電子地圖、手機地圖服務蓬勃興起,基于地理信息的新型應用和服務,正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領域,為國家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發揮重要作用。

創新驅動引領未來

江蘇省5000多平方公里的256幅1∶1萬地圖,經計算機自動綜合壓縮成16幅1∶5萬地形圖前后僅用3個小時,而這一工作在過去要耗費十幾個作業員半年到1年時間。這一巨變的原因就在于采用了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WJ—Ⅲ地圖工作站。

測繪地理信息作為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創新是其最鮮明的稟賦。從最初的大平板、三腳架、小筆尖,到今天兩顆資源三號衛星遨游太空,航空攝影測量飛機、無人機俯瞰大地,各類移動測量系統掃描地面,探地雷達深入地下測繪,廣大測繪科技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決心,潛心科研,矢志創新,攻克了全數字化自動測圖、地球重力場測量、衛星測繪等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研制出全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高精度定位芯片、傾斜攝影相機等大批技術裝備。

目前,一個以數據獲取實時化、數據處理自動化、數據管理智能化、信息服務網絡化、信息應用社會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基本建立,我國測繪科技整體水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標簽: 中國測繪 地理信息

上一篇:為什么辦不出屬于中國自己的一流科技期刊?
下一篇:19顆北斗三號衛星實現"一帶一路"地區覆蓋 2020年全球組網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