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一代互聯網時代的科技傳播”為主題的2018年中國科技傳播論壇昨日在京召開。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環節,2018年科技傳播獎正式頒出,共產生優秀個人6名,優秀團隊4個,優秀作品30件。
人民日報社記者趙永新、光明日報社記者詹媛、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CEO嵇曉華、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主任王韜獲優秀個人獎。新華社國際部科技新聞編輯室、科技日報社《科普時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編輯部、中國氣象報科普看臺策劃團隊獲優秀團體獎。
人民日報系列調查報道《企業創新,還有多少‘制度藩籬’》等5件作品獲一等獎;新華社稿件《中科院井蓋上的這些經典公式,你能認出幾個?》等10件作品獲得二等獎;央視新聞微博、客戶端稿件《這個可能耗資千億的科技大項目引發頂級科學家爭議,到底是啥?》等15件作品獲得三等獎。
作為獲獎代表,王小明在發言中表示,他自己有兩重“科學身份”,作為科研工作者,他深刻體會到科研工作者參與科學傳播能提升精準度與公信力,也使許多新的科研成果快速及時轉化為科學傳播資源;作為科普場館的管理者,他見證了多元傳播方式增強了科技傳播效果,把原本艱深的科研理論通過一條微信推送、一段視頻就轉換成了公眾能理解的語言。科技傳播獎匯集了來自傳統媒體、新媒體、科研、醫療等各行各業活躍在科技傳播領域的工作者,這些傳播者讓更多的人得以認識科學、理解科學、熱愛科學,甚至在未來投身到科學傳播事業中。
趙永新在發言中提到,從事科學報道12年來,他與同事一起策劃了多組深度報道,諸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國外怎么選院士”“四問基礎研究”“論文指揮棒,到底怎么改”等,同時,還寫了幾百篇評論、近100篇內參。這些報道對于推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院士制度改革、加強基礎研究,以及推動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感到十分榮幸。
據了解,科技傳播獎自2015年設立,迄今已成功舉辦四屆。旨在鼓勵我國科技新聞工作者不斷創作出優質的科技新聞作品,不斷提高科技新聞作品的傳播力,推動我國科技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本屆是科技傳播獎首次將人物獎和作品獎同時評選頒發,此前每年只評選人物獎或作品獎。
大會報告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作了題為《信息化新時代的科技傳播與信息管理》的報告,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黨組成員、副局長鄔書林作了題為《用好信息技術提升科技知識傳播水平》的報告,中國CERNET網絡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李星作了題為《CERNET2:構建全球最大純IPv6網絡》的報告。
為了激發更多科技工作者和社會有識之士投入科技傳播事業,學會探索設立了專項大數據科技傳播獎,共頒發了特殊貢獻獎、優秀作品獎、優秀團體獎、優秀個人獎等。中國工程院鄔賀銓、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倪光南、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鴻祎 、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王海峰獲得特殊貢獻獎。
百度高級副總裁王海峰獲得了特殊貢獻獎,他在發言中提到,科技傳播幫助人們認識到科技的力量,避免誤解甚至畏懼。百度是從9年前開始全面布局人工智能,已經構筑了非常完整的人工智能技術體系,并期待和社會各界一起打造健康的技術生態。
論壇還設有四個分論壇,主題分別為“網絡空間時代的科技傳播創新”、“智媒時代科技報刊的創新與發展”、“探索太空 創想未來―― 青少年太空科技傳播”、“大數據背景下數據新聞的機遇與挑戰”。
標簽: 中國科技傳播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