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日本再發核泄漏事件 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發布時間:2019-02-02 15:59:13 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caobo

日本當地時間2019年1月30日14:24分左右,位于茨城縣東海村的日本原子力研究開發機構(JAEA)钚燃料技術開發中心內發生了一起核泄漏事故。事發現場的9名作業人員安全撤離現場,且體表及體內均未遭受輻射影響。

此外,根據安置在該機構內的數個放射物質監測傳感器采集的數據,本次事故沒有放射性物質泄漏到開放環境中。當天晚些時候,JAEA向外界通報了這次事故的簡要經過及影響。1月31日,JAEA又對該事故發生時的現場情況和疏散細節做了進一步的公告。

這起事故發生后,各國媒體都進行了密集的報道,其中不乏有諸多夸大之處。雖然這樣的報道方式確實能收獲很好的傳播效果,但對于公眾全面客觀了解事件真相并無益處。

核泄漏的相關話題永遠不會缺乏讀者,但客觀了解事實真相,特別是事件發生的緣由和實際影響,才是事件發生后我們所應該秉持的態度。

這篇文章將以JAEA1月31日發布的公告作為主要依據,為廣大讀者詳細介紹事件發生的經過、影響及目前現場的后續處理情況。

事故時的情形是怎樣的?

在早前的報道中,有不少中文媒體稱泄漏警報是在對燃料容器進行膠蓋更換作業時發生的,結合今天JAEA公布的現場作業照片,這應該是一個錯誤的解讀或翻譯。

實際情況是,1月30日下午,JAEA钚燃料技術開發中心的9名作業人員在中心內設的一處粉末調整室(A-103室)內,對核燃料儲藏容器塑料密封袋進行換裝的操作過程中,布置在室內的α射線劑量監測儀檢出了空氣放射性物質含量超標,繼而發出報警。

JAEA钚燃料技術開發中心儲存的核燃料為混合氧化物核燃料(英文名稱Mixed oxide fuel,簡稱MOx),是一種包含兩種或以上可裂變物質氧化物的混合核燃料。MOx一般情況下是钚與天然鈾、再處理鈾或貧鈾的混合物,其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有效地利用武器級钚,從而減少后者成為核廢料的可能。

一般來說,該中心的此類MOx燃料都會存放在鋁制或者SUS不銹鋼制的容器中,外側再施加兩層塑料密封袋,從而避免泄漏的發生,這次的事故就發生在對塑料密封袋進行定期更換的過程中。

通常情況下,為了盡可能地避免泄漏發生,對塑料袋的定期更換會在手套箱中進行,以實現與外界的隔絕。而且,在交換后,還會用塑料袋對需要從手套箱中取出的疑似污染物進行一次密封,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泄漏可能性。

然而,14:20左右,當作業人員對某SUS燃料容器進行雙層塑料袋密封作業時,作業員利用拭子法在外層塑料袋表面發現了放射性泄漏的痕跡。緊接著,14:24室內空氣中也發現了放射性物質痕跡,一處α射線警報器(代號α-8)發生鳴響。儀器示數顯示,空氣中一立方厘米范圍內放射性物質活度達到0.91微貝克勒爾,遠遠超過0.07微貝克勒爾的安全限值。

14:27,代號α-10的α射線警報器也發生鳴響,證實室內確實發生了泄漏事故。警報發生后,作業人員將正在塑料袋換裝作業中的容器放入更大的塑料袋中,迅速退至屋內的上風向區域,彼此進行放射性物質污染互檢。

事故發生后,作業人員是如何撤出現場的?

完成現場緊急處置后,14:45左右,作業人員向放射線應急處置人員匯報了作業現場發生泄漏事故的情況,得到的指示是先到隔壁房間內休息并恢復體力,從而為下一步撤出現場做好準備。15:20到15:22間,作業人員完成了向隔壁A-102房間的撤退工作。

此時,協助他們最終撤離的輔助人員也已完成集結待命,這些輔助人員首先要保證自己完成防護服和全臉面罩的穿著,才能進入事先規劃好的臨時超凈房區域。

臨時超凈房是一套臨時搭建的設備,作用是形成一個與外界隔離的空間。它首先可以確保受污染人員進入該區域并脫下防護服的過程中身體不會受到二次污染,同時也可以對被污染人員進行體表清潔,保證他們重新回到外部環境后不會攜帶放射性物質。臨時超凈房的搭建命令在15:29下達,一個小時后的16:31,臨時超凈房完成搭建。

與此同時,應急處置人員在穿戴兩層保護服及全臉面具后,進入作業人員暫處的A-102室,對各名作業者體表的被污染情況進行測試。

最初,應急處置人員希望利用膠帶對被污染者體表的被污染區域進行貼覆,從而防止污染進一步擴散。然而,某些作業者體表的污染范圍超出預期,讓膠帶貼覆成為不可能的選擇。因此,最后決定讓作業者穿上一層新的作業服,再在最終撤離時將兩層作業服一同脫下。完成初步污染處置的作業人員順次向A-101室轉移,此處臨時超凈房已經完成布置。

接下來,脫掉作業服,只剩內衣的作業人員依次進入臨時超凈房。在這里,防護嚴密的應急處置人員對他們的皮膚進行又一次的徹底檢查,以確保沒有皮膚污染發生。完成皮膚檢查后,更加重要的是利用鼻拭子法對吸入污染的可能性進行排除。17:50分到19:18分之間,對全部人員的污染檢查作業完成,沒有跡象顯示有人員遭到放射性污染,人員撤離正式宣告完畢。

此外,通過對實驗設施排氣系統進行的放射性物質監測結果,此次事件并沒有造成放射性物質外泄,對于周邊居民不會產生影響。后續將對污染現場進行詳細的放射性物質排查,實施除染作業,以及尋找發生泄漏的原因等。JAEA稱將會繼續在合適的時間點發布進展通告。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本次事件?

本次事件是JAEA自2017年6月6日發生在大洗研究中心的作業員放射性物質吸入后,又一次嚴重的核泄漏事件。好在這次并未對作業人員造成傷害,對周邊環境也不構成威脅。

不到兩年時間內,連續發生的安全事故也令部分日本民眾對JAEA的信心跌落谷底,網絡上充滿了言辭激進的批評。但宣泄式的意見背后,更有價值的應當是借鑒和思考。筆者認為,該事件將在以下三個方面給全世界核工作者和核能研究機構提供啟發。

第一,現行的放射性物質處置方式仍然存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如何盡可能提高安全性,降低安全風險將是核工業從業人員需要始終思考的問題。

第二,JAEA钚燃料技術開發中心對本次事故的應急響應能夠體現出專業性,具體處置方案亦值得各國相關機構借鑒。

第三,核安全是民眾非常關心的話題,事故發生后對信息及時,詳盡的披露,不僅能夠顯示負責任的態度,更有助于平息恐慌情緒。

核能是人類切實可行的清潔能源選擇之一,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礎上,應該也必須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在核能相關技術的研發過程中,很可能難以根絕事故的發生。但站在歷史的維度,這些大大小小的波折都對核科學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即便兩國間的歷史恩怨及現實沖突確實存在,不少中國網民為鄰國發生事故而幸災樂禍的想法未免太過幼稚和情緒化。作為核電大國乃至強國,中日兩國理應與世界各國一起攜手,為核能利用及核科學發展做出貢獻。

標簽: 核泄漏

上一篇:半潛式水下無人機成功發射了一枚氣象火箭
下一篇:美基因檢測公司把遺傳數據授權FBI 終極隱私窗被捅破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