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手機套餐,獲贈免費寬帶,這樣的通信套餐實用又劃算,給消費者帶來許多實惠。據新華社報道,不少手機用戶近日反映,自己一年前辦理的免費寬帶,到期后沒有提示自動扣費。想要取消卻困難重重,又是要求繳納撤機費,又是要求歸還全套設備。
對于現代人來說,手機和網絡須臾不可分離,話費必須得交,網費也少不了。于是,電信運營商不失時機地推出了“打電話,送寬帶”服務。只要用戶消費一定檔次以上的手機套餐,就能獲贈免費寬帶。在許多消費者看來,多交一些手機話費,就可以免費上網,何樂而不為?如果用了覺得不合適,免費寬帶到期后取消就是。然而,“上船容易下船難”。等免費寬帶的甜蜜期一過,各種煩惱就接踵而來。
先是說好的到期提示爽約了,不少消費者在發現話費猛增后,才查詢得知寬帶已經到期并自動續費。想要取消寬帶并不容易:有的地方規定,寬帶使用不足兩年,需要繳納150元撤機費;有的則是要求用戶在退網時歸還全套設備,否則就要先賠錢再取消。同時,繼續使用寬帶也有諸多不便,手機套餐在規定時間不能降檔,攜號轉網也會受到影響。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承諾到期提示,卻直接扣費;只講用戶福利,不講消費限制…… 免費寬帶成為“收費陷阱”,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
運營商之所以敢于這樣做,底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難以舉證維權。所謂“到期提示”、“自動取消”,大都只是工作人員的口頭介紹,許多人在辦理免費寬帶時并沒有簽訂文字協議。等到日后產生糾紛時,消費者百口莫辯,只好當冤大頭。二是違法成本太低。由于收費方式具有隱蔽性,消費者通常很難及時發現。即使事后發現較起真來,運營商通常只是取消了之,并不會退費或賠償。“能收多久是多久,能收多少是多少”,如此收費陷阱,可謂高收益低風險,穩賺不賠。
眼下,隨著固網寬帶和移動業務趨于飽和,手機套餐贈送免費寬帶成為通信行業的發展趨勢。不過,這一服務本應實現消費者和運營商雙贏,不能縱容運營商夾帶私貨,暗設陷阱。對此,有關部門應加大市場監管力度,一方面加強對運營商的宣傳引導,使其認識到欺騙誤導只能獲取短期利益,卻嚴重損害品牌形象。唯有誠信經營提升服務,才能行穩致遠贏得市場。同時,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和能力,注意保存證據,積極主動維權。對于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要依法嚴厲查處,通過引入懲罰性賠償提高違法成本。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免費寬帶成收費陷阱,無疑涉嫌欺詐。只有把“退一賠三”落到實處,讓一些運營商“偷雞不成蝕把米”,才能促使其遵守市場規則,敬畏用戶權益。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