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蘇州一間家紡公司公號上就發文,稱兩年前為一篇文案有張梅花的配圖,盡管文章點擊量只有200個,依舊遭河圖創意騷擾要求:刪圖,賠償4000塊,否則“訴諸法院”。后基于對圖片價值,以及權屬等方面的疑問,河圖創意讓步至1000元解決問題。
但是,經涉嫌侵權的公司小編求證,圖片原作者潘先生說,他沒有把圖片授權給任何人。
2019年4月15日,北京一家美食自媒體也發文,稱被河圖創意碰瓷。文章稱,因為三年前的圖片,該公眾號被河圖創意認定為侵權,結果證實,并非他公號文章里圖片侵權。
“他們是和視覺中國一樣。專門把一些網上免費的圖片,注冊到自己公司名下,然后出去碰瓷。”文章指出,當然也有時候他們自己沒玩兒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以為是免費圖片,一注冊之后才發現,他們才是侵權的一方。
值得關注的是,河圖創意除了位于北京的總公司外,還成立了天津分公司與杭州分公司。
據多個自媒體向中國商報法治周刊反映,河圖創意會綜合侵權人所在地等因素,然后選擇向距離侵權人較遠的某一分公司所在地法院進行起訴,從而增加侵權人的訴訟成本,為后期私下調解做準備。
專家:“碰瓷式維權”企業將會被淘汰
2月18日,針對圖片公司在權屬證據存在不足的情況下,仍將他人圖片以營利為目的進行維權的這類現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在接受中國商報法治周刊采訪時表示,一是因為著作權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很難有時間進行維權;二是因為維權的成本比較高。在一定條件下,如果維權成本高于維權收益,就會導致著作權人沒有維權的動力。
劉俊海教授呼吁,希望新聞出版部門能夠把幫助著作權人維護自身權益當做重點,通過多加強行政監管,多關注一下廣大著作權人的訴求,把真正的著作權人奉為“上賓”,從而更好的提高我國著作權保護水準。
關于將通過訴訟獲取的經濟賠償作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這一盈利模式,劉俊海教授表示,一旦被廣泛使用,將會導致司法資源的一大浪費。像河圖創意這類公司的盈利模式,不僅沒有達到保護知識產權的目的,反而使得知識產權被更大程度的褻瀆和侵害。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