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福布斯》網站近日報道,科學家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位于夏威夷的紅外望遠鏡設施,發現了兩顆富含金屬的近地小行星(NEA)1986 DA和2016 ED。他們的分析指出,這兩顆行星表面的金屬含量超過85%,其中一顆鐵、鎳和鈷的儲量超過地球上這些金屬的儲量。該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行星科學雜志》。
“16 普賽克”是太陽系內最大的富含金屬的天體,距地球約3.7億公里,寬約226公里,可能由鐵和鎳組成。1986 DA和2016 ED跟“16 普賽克”一樣,是天體在形成行星過程中留下的內核,但這兩者的寬度僅幾公里,不過,至關重要的是,它們比“16 普賽克”離地球更近,所以是更好的太空采礦目的地。
最新研究主要作者、亞利桑那州行星科學研究所的胡安·桑切斯說:“我們的分析表明,這兩個近地天體的表面都含有85%的金屬,如鐵和鎳以及15%的硅酸鹽物質。而且,進一步的分析表明,1986 DA上鐵、鎳和鈷等金屬的儲量可能超過這些金屬在地球上的儲量。”
“16 普賽克”目前在太空采礦領域正“當紅”。NASA計劃2022年發射“普賽克”探測器,前往“16 普賽克”這顆金屬小行星,繞其軌道運行并記錄相關情況。據悉,探測器將于2026年抵達目的地——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