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曉峰 江麗波 科普時報記者 李麗云
今年讀大二的吳同學,進入大學后每晚都要戴著耳麥聽著音樂才能入睡。近日,她無意中發現自己有一側聽力明顯下降,后被診斷為左耳輕度神經性聾。而66歲的老劉,春節期間在自家小院燃放爆竹時,突然發生雙耳重聽伴耳鳴的情況,被確診為雙耳中重度神經性聾……
聽力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但近年來,無孔不入的噪音導致的聽力損傷病例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并且越來越呈現出年輕化趨勢。面對越來越多的噪音,我們該如何保護好聽力?
我國聽力減退人數高達2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3月3日首次發布的《世界聽力報告》,全球有15億人患有聽力損失,其中至少4.3億人需要康復干預。若不加以控制,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目可能會增加到25億。據推算,目前我國聽力減退人數高達2億之多,聽力殘疾者達7000萬人,約占全國殘疾人數的30%以上。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王瑋介紹,現階段,噪聲主要分為4類,即建筑施工噪聲、工業噪聲、道路交通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后兩者是城市市民遭遇的最主要噪聲來源。
專家指出,當前因噪音所致的聽力損傷病例正在快速增長,幾乎所有職業、各個年齡段及男女老幼都會被殃及,亟須喚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社會生活噪聲不可忽視
噪音性耳聾就是一種處于長期反復噪音暴露的環境,或在一次長時間的強大噪音暴露中,所造成的感音神經性耳聾。
一些特殊場合,如開山放炮、定點爆破等爆炸聲超過110分貝的環境,很容易誘發急性噪音性耳聾,也稱為爆震性耳聾;長期在紡織廠、機械廠勞動,或在建筑工地開鏟車、升降機、大型渣土車的人,其聽力往往每況愈下,受損嚴重。
王瑋提醒,社會生活產生的噪聲更容易形成“溫水煮青蛙”的效應,那些經常喜歡出入KTV娛樂廳、音樂酒吧等場所,或整天戴藍牙耳機、長時間接打電話的人,其正常聽力常常會被這些噪聲悄悄“偷走”。
以戴藍牙耳機聽音樂、學外語為例,有人認為既不影響他人又可避免外界干擾,且能減輕手機輻射,但如果在噪音環境下使用,人們會不自覺地調大音量,而這種較大分貝的持久沖擊,足以使人體內耳毛細胞死亡,導致聽力減退,最終罹患感音神經性耳聾。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呂德華說,噪音性耳聾的聽力損傷程度與音量和暴露時長密切相關。一般聲音的強度超過85-90分貝,即會傷及耳蝸,使聽力逐步“滑坡”。依據相關標準,通常每增加3分貝,允許的暴露時間將減少一半。若噪聲達到140分貝,無論暴露時間多短,都會產生暫時性或永久性聽力損害。
呂德華提醒,與藍牙耳機類似,居家生活中也有許多潛在的容易忽略的噪聲隱患,如吹風機、小型吸塵器等小件電器,對噪音性聾的累積效應不可小覷。還要提醒的是,噪聲在殺傷聽力的同時,對心血管、胃腸道、心理健康也十分不利,應高度警惕。
噪音性耳聾重在防護
耳聾威脅各年齡人群,危害更是貫穿人的一生。王瑋建議,經常接觸噪音的人應定期檢查聽力,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平常,個人可以采用一種測試聽力的簡便方法即“前后對比檢測法”:就是在聽音樂之前,先將音量調到自己勉強聽得到的最小音量,當聽了一段時間歌曲后,如無法再聽到開始調節的最小音量,那就說明當事者的聽力已處于暫時性損害的程度。
但如果出現和他人說話時聽不清楚,或與他人交流時,總是漏掉部分談話內容的窘況,就需要及時去專科門診查找原因了。
當前,對噪音性耳聾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預防主要落實在“防護”二字。呂德華告誡,平時盡可能躲開噪音環境,少去KTV等高分貝噪音場所,避免接觸過強的聲音;不可長時間戴耳機或用較高的音量聽歌曲;每次打電話不要超過三五分鐘。另外,夏季臨街的房屋盡量少開窗;居室內電視機、錄放機、收音機音量不宜過大;冰箱不要放在臥室里;燒菜、煮飯開啟油煙機時,盡量佩戴好耳罩。呂德華說,做好這些細節防護,噪聲帶來的傷害就會“大打折扣”了。
呂德華建議,如有聽力下降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血管擴張藥,以改善內耳循環;口服大量維生素A、E,增強內耳細胞代謝功能;應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甲鈷胺等神經營養藥,也有不錯的療效。
據介紹,為了提高防范意識,減少噪聲危害,每年的4月28日還被定為“國際噪聲關注日”。“事實上,我們要把每一天當成‘噪聲關注日’,牢牢守護聽力健康的根基!”王瑋呼吁大家行動起來,從我做起,不要淪為噪聲的源頭和散播者,努力在公共場合創造安靜、文明和舒適的環境。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