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有道
用心理學提高學習力
“只要人還追求心靈的自由,便一定會熱愛詩歌。”近日,《2022中國詩詞大會》精彩落幕,重溫歷久彌新的詩句,感受中華詩詞的韻律,遇見生命里美好的瞬間。“自古文章盛世,俊杰亦多出少年。”我們一起聊聊古典詩詞與現代教育。
感受獨有的東方美學
古詩詞是漢語精煉的高超藝術,是音、形、意的完美統一,是千百年來一代代詩人反復錘煉的思想和文字的精粹。有“肝肺皆冰雪”的胸懷,有“良辰美景奈何天”的青春萌動,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有“山不讓塵、川不辭盈”的包容,有“少年心事當拏云”的志向……這些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有助于我們了解中華文化的美學理念,領悟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對源遠流長的文化血脈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古典詩歌還可以傳遞獨有的東方美學。在今年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有一個追憶逝者的環節——用燈光營造了折柳送別的動人情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詩經》為我們營造的東方美學意象,是古詩為現代人帶來的驚喜。
詩歌不會死亡,古詩詞也不會過時。
感悟超越時空的生命體驗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古詩詞有助于提高作文寫作水平,這種實用主義觀點實際上是縮小了詩歌的意義。學習古典詩詞絕不僅僅可以學習高超精妙的語言藝術,還可以了解深邃悠遠的傳統文化,更可以擁有超越時空的生命體驗。
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張煒說:“有人常把詩當成華而不實的文辭彩頭,實際上是不懂詩為何物。詩是對一切事物的最細微最極致的理解和把握,是遠超周密的全息性概括,是一場大表達和大實踐。”
懵懂少年誦讀詩歌,可以感受音韻文辭之美;成年后經歷世事滄桑,或將突然和千百年前的古人打通時空隧道,獲得到超越時間和個人的生命體驗。國學大師王國維用古詩詞概括人生的三重境界最為典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句原本是寫情愛的詩句,王國維卻從中悟出了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三種生命體驗,先是孤獨求索,歷經堅忍不拔,而后豁然開朗。
如何和孩子一起學習古詩詞
疏通字句,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魯迅小時候看私塾先生很陶醉地誦讀:“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魯迅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是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吧,因為讀到這里,老師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傳統的詩歌學習方式講究的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復背誦形成語言的感受力。因為詩歌具有音韻之美,反復誦讀自有其道理,也能逐漸體會到詩歌中的“意境”。但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家長、老師適度地講解,幫他們解決千百年時間跨度造成的“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貫穿生活,融入對生命的理解。藝術大師豐子愷用現代人的生活觀對照古代的詩詞名句,幫助孩子建立起對生活的態度。他給兒孫講述古詩詞的方式很特別——一邊講一邊畫,講到“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就畫一個女子跪在地上,周圍是拿著武器的將士。他還會延展說到詩詞背后的故事,讀到辛棄疾的“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就說荊軻刺秦王、燕太子丹和高漸離易水送別壯士的故事。他還是最早游學的踐行者,讀完“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就帶家人去揚州尋夢。他的外孫——科學家宋菲君八十多歲還能全文背誦《長歌行》,他認為這些詩文古句已經成為他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的一部分。
成年人和孩子一起讀詩歌,還要融入自己的生命觀念。戰亂時的林徽因一家避居后方,在病榻上給女兒講杜甫的《北征》,“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對家人充滿真摯情感的詩句不因時光的流逝而褪色。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漫卷詩書喜欲狂”是他們全家最喜愛的詩句,寄托了對勝利的期待、對和平的向往。
每一位家長只要用心,都能找到和孩子一起學習詩詞的方式,讓唐詩宋詞始終鮮活。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