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看到很多有關空難事件的報道,心里不停地祈禱乘客和乘務人員能平安回來的同時,腦子里則一直盤旋著網上傳播的事故現場畫面和情景,感到特別害怕和難過。隨后是整夜難眠,不知道這件事對我以后乘坐飛機是否會帶來心理陰影。”
一大早收到學生來信,得知最近的空難事件給她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困擾。
對一些不可預知的災難,有些親歷者或者影音闖入感知覺的關注者,會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出現茫然、回避、否認、出汗、情感遲鈍、心率加快、失眠、激越興奮、退行行為等現象。這種現象一般會在幾個小時或幾天內得到恢復。
“一個畫面一直在閃回”通常是焦慮情緒的一個表現,這個孩子提到腦子里一直盤旋著畫面感極強的“飛機高空垂直墜落”,這是應激狀態下的“強迫表象”。此時,需要及時把這種負面的感受說出來,才能夠減少對自身感受的消極評價。
面對災難性事件,出現這種心理的人們不需要消極回避,建議對該事件繼續關注下去,但對信息需要有一個梳理的過程,盡量去關注官方媒介的消息。通過災難性事件,人們需要理解每個生命不單屬于自己,更屬于家人,學會懂得生命的可貴,體會生命的精彩,更加珍愛自己的生命。
生活中出現的一些災難性事件,媒體傳播時如果沒有很好地處理信息,會容易讓很多觀眾或聽眾形成一個錯誤的感覺,對生命價值造成負性的導向。針對空難事件,很多人可能也會擔心自己今后乘坐飛機時會有陰影。其實這種擔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投射反應,是一個階段性的災難性聯想。只要處理好了當下急性應激狀態,這種想法會隨之消失的。
現實中,在面對一些災難性事件時,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和恐懼。家長要做的,首先是要和他們一起回顧事件,然后引導孩子討論,把自己焦慮的情緒體驗暴露出來,把恐懼心理和不安情緒表達出來,然后再做合理的引導,必要的時候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疏導。
需要注意的是,面對生活中災難性事件,個體會有不同的反應,但封閉性密集性群體,最容易形成消極源的傳播。因此,要教給他們對創傷事件的常見反應以及如何應對的知識,鼓勵他們持續關注事件,進行創傷系統性脫敏,鼓勵他們與家人和朋友交談,告訴他們急性應激反應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多數在數日即可恢復。
同時,可以采用一些簡單的、放松的方法,如肌肉放松(系統肌肉放松)、呼吸訓練(學習緩慢的腹式呼吸)、正性思維(用積極的想法代替消極想法)和自我價值訓練(學會表達感受、意見和愿望)等,來有效緩解應激反應伴隨的焦慮和緊張。
如果環境受限,可以找一張白紙,選擇自己喜歡的彩筆,冥想幾分鐘,讓腦子里的焦慮事件變成畫筆下的曼陀羅,以一個點為圓心,一圈一圈緊密地向外擴散出去,如果一張紙畫完還沒有得到放松,那就繼續畫第二張、第三張……直至焦慮的情緒得到緩解。同時,也可把畫好的曼陀羅有規律地撕成一條一條,再進一步撕成粉碎,撕的時候腦里想著焦慮的事件,焦慮情緒就會慢慢地逐步減弱下來。
此外,創傷事件發生后,社會支持系統至關重要,要盡可能動員更多人對親歷者或關注者提供支持,通過聊天等方式疏導他們的焦慮情緒。
(作者系心理高級教師、國家衛健委心理治療師)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