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全球快看點丨“雙11”來了,如何引導孩子理性消費

發布時間:2022-11-12 15:41:43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學有道用心理學提高學習力

又到“雙十一”,一年一度購物狂歡節又來到。當很多人忙著買買買,各種“剁手”時,孩子們會不會也跟著模仿?對于家長而言,這正是跟孩子聊理性消費問題的好時機。


(資料圖片)

分清“需要”和“想要”,不要為沖動買單

網上購物讓生活變得更便捷,但也更容易沖動消費。在消費時代,很多需求是被商家創造出來的,你想要擁有某種物品的念頭其實是被外界灌輸的。比如精美的圖片、重復的廣告,都在暗示你擁有某件商品就能擁有美好的生活、獲得某種想象中的品質。

科學家早就發現,人們是依靠無意識和第一印象來感知世界的。比如說,觀看陌生人的臉100毫秒(1毫秒是1秒的千分之一)之后,就會判斷對方是否值得信任。多年的行為心理學已經證明,人類的很多行為是在還沒有意識時就已經植根了,而電腦或手機屏會放大人們的這種趨勢。面對手機購物畫面,很容易一瞬間就產生消費的沖動。

除了廣告刺激,還有一種常見的消費沖動。當賬戶里收到一張滿減券,它不過是個數字而已,但是為了花掉這個券,就要付出雙倍甚至十倍的價格。不用掉券就覺得自己好像虧掉了,花了反而有賺到的感覺,這就是一種消費心理游戲。心理學稱之為損失厭惡——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難以忍受。因此,很多人在為“想要”而不是“需要”買單。青少年的思維還不成熟,作為家長,尤其要幫助孩子分清真正想要的和需要的,不能持續為沖動買單,更不能養成依靠購物獲取快樂的思維。

父慈母愛不止體現在禮物上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社會,在滿足日常生活需要之外,人還需要通過儀式性的禮物或者消費來表達情感、獲得心理滿足。比如,父母從遠方帶回來的紀念品、孩子盼望已久的一個玩具……

在不超出經濟能力并且不浪費的前提下,家長可以跟孩子商量,需要在哪些日子互相贈送禮物。當他平日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產生想要擁有的沖動時,可以讓孩子記在愿望清單上,等到特定的日子再購買。絕大部分的沖動購物是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弱,甚至消退。如果到了特殊節日,孩子依然喜歡,也不妨滿足孩子心愿。

但作為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一個人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是來自物質,父母對子女的愛也不是只體現在買更多、更貴的禮物上。心理學家發現,相比一件物品,一次體驗、一個精神產品,帶來的快樂卻更持久,甚至是不能用價格來估量的。比如一起聽音樂會、看演出、旅行等,獲得的沉浸感、成就感,將給成長留下不可磨滅的光輝。

量入為出,物盡其用

經濟學家杜森貝提出的,消費者易于隨收入的提高而提高消費,但不易因收入減少而降低消費,這種特點被稱為棘輪效應。其實,我國古人早就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概括了棘輪效應。司馬光告誡孩子“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儉樸為美,并上升到道德高度。司馬光還曾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諸葛亮《誡子書》也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不管是為了建設良好家風,還是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我們都提倡量入為出、物盡其用。購物的價格可以根據家庭經濟條件約定,即使是用孩子自己的零花錢,也要經過家長的同意。孩子如果想要一個超出約定價格的物品,就要通過自己的勞動或者特長來獲得相應報酬。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辟徺I了一件物品,就要好好愛惜。如果使用一段時間不需要了,也可以捐贈或者去二手平臺上交易,把你曾經的珍愛流轉到更廣大的世界里。

當然,從源頭上就要解決浪費的問題,選擇既實用又具有美感的東西,就可以用得更久。孩子在買東西時容易被花哨的外表所吸引,這也是很正常的,可以允許他有一個試錯的過程,慢慢才能找到合適的風格。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閱讀推廣人)

標簽: 量入為出 物盡其用 由儉入奢易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