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極危水鳥白鶴22年增長近2000只

發布時間:2022-11-14 16:55:26 來源:中國科普網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

科普時報記者 胡利娟

11月12日,記者從主題為《跨區域濕地行動:連接人、物種和棲息地》的COP14邊會上獲悉,得益于跨區域濕地行動的給力保護,極危水鳥白鶴的種群數量,22年來增長了近2000只。

鶴類是濕地生態指示性物種。全球共有15種鶴類,其中10種處于瀕危狀態。其中極危物種白鶴,歷史上曾有三大種群,目前僅剩在俄羅斯和中國生活的種群維持著較多的個體數量,超過98%的白鶴都在中國江西的鄱陽湖越冬。途中需要經停很多濕地,安全地補充能量,任何一處濕地沒有做好保護,它們都很難生存。

國際鶴類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于倩介紹,所幸經過遷徙線路上各方的協同保護,多年來,白鶴的種群數量在持續、穩定地增長。據調查統計,20世紀90年代末還只有約3600只,到了2020年秋天,已有5500余只,增加了近2000只。“與各方攜手,在全球鶴類,特別是白鶴,在遷徙線路上實現協同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國際鶴類基金會總裁理查德?貝爾福斯表示,鶴類在全球都具有重要而美好的文化象征意義。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濕地保護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政策支持和多方參與。

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高級項目官員陳韻竹,分享了東亞-東南亞建立社區保護網絡,引導社區居民參與濕地保護的成功案例。該網絡成立雖只有短短一年,已在5個國家開展了社區參與保護濕地的示范項目。今年,他們與哈啰、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合作,在我國福建省浮宮鎮開展的紅樹林撫育和修復項目,通過引導社區居民清除危害紅樹林生長的互花米草,補種木欖、秋茄等方式,已修復紅樹林6畝。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秦天寶說,本場邊會充分體現了濕地保護“多元統一”的理念。濕地保護的主體多元、模式多種、維度多重、手段方式多樣,所有的活動和努力都集中體現了一個目標:保護濕地就是保護人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執委會辦公室主任孟憲林稱,為更好地貢獻全球的生物多樣性與濕地保護,我國計劃把更多的濕地納入國家公園的體系建設,實施全國濕地保護規劃和濕地保護重大工程,推動國際交流合作,這正好契合了本次邊會的主題。

活動主辦方供圖

據了解,這場邊會由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國際鶴類基金會、自然資源保護協會、保護國際基金會和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聯辦。相關專家以線上線下方式進行分享和討論。會上,第一本聚焦鄱陽湖濕地與候鳥保護的自然教育讀物《鄱陽湖的奇趣生活》,舉行了首發和贈書儀式。在圓桌討論環節,與會嘉賓分別圍繞“多元利益相關方參與濕地行動”“企業協同參與濕地保護”兩個話題進行討論。

標簽: 環境法研究所 武漢大學 全球環境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