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科學
學期過半,學校里各科檢測陸續進行。每次檢測后,總有些孩子湊到老師跟前悄悄地打聽:“老師,我總分多少啊?能不能進年級前十?”“完了,這次數學這么差。”時不時也會有家長打電話來:“老師,這次孩子的地理成績退步好大呀,怎么辦呢?”“語文考完后,孩子回家飯都吃不下……”
(資料圖)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人性即人的訴求。不同的訴求支配著一個人不同的行為。隱藏在“成績焦慮”的背后,是孩子們為了獲得超越別人、比別人過得更幸福的優越感的人性。觀察行為習慣是洞察人性的一把鑰匙。作為老師和家長,要注意抓住“成績焦慮”背后的人性化教育契機。
不要總盯住成績不放,正確引導孩子追求優越感
阿德勒認為,每一個孩子都在追求一種優越感。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孩子能獲得幸福和精神健康。老師和家長應注意將這種追求導向健康積極的方向,否則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
現實中,有些孩子總是強迫自己一定要達到班級前多少名,如果沒有達到就會非常焦慮。這種“名次焦慮癥”的產生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當今社會,孩子們眼中的大人總是很“急”:急于成功、急于成名。這種現象投射到學校,就容易造成一些孩子在校園生活中,以取得高分為唯一目的。這些孩子不斷刷題,對每一次測試分數都看得很重,成績稍有落后,便非常焦慮,不關心與成績無關的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活動。
阿德勒認為,如果將自己的人生目標放在超越他人上,并按照這種目標安排自己的生活,終將不利于自身正常發展。因此,老師和家長要時常提醒孩子,不要總盯住成績不放。校園生活應該有張有弛,多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在操場上散散步、打打球,呼吸些新鮮空氣。學會與老師、同學進行良好的合作,促進興趣愛好不斷發展,逐步養成應對未來生活、生存問題的能力。正如阿德勒所說,努力學習合作之道是個體追求優越的主要方式。
重視家庭教育,預防問題孩子的產生
在孩子一生的成長發展過程中,發揮決定性因素的不是學業成績,而是性格與行為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終將會發現,一山更比一山高,比自己成績優秀的人越來越多。與其熱衷于幫孩子找所謂更優秀的老師,不如自省家庭教育有哪些地方值得改進。
“兒子,你要是能少打點游戲多看點書,成績就不會是這樣了。”“還說我呢,爺爺不是經常勸你們少打麻將,你們不還是經常玩通宵。”這樣的家庭教育顯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家庭是孩子一輩子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畢生的老師。那些從父母處獲得“讀書無用論”想法的孩子,往往也不會在學業上刻苦努力。“我家是女孩子,數學、物理成績差也沒辦法。”有這樣偏見的家長或許沒注意到,在數學、物理上取得成就的女科學家并不少見。
作為家長,要客觀對待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對成績暫時落后的孩子,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指導,培養孩子挑戰自我的勇氣,避免孩子產生自卑情結,養成樂觀、勤奮、向上的生活風格,預防問題孩子的產生。
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教孩子做人
青少年可塑性的特質決定了需借助后天的正面培育與引導,來實現其潛能的挖掘與激發,讓他們學會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實現創造性自我。
每個人的天賦不同,教育需求自然也就不同。作為教師和家長,需要洞察人性,善于發現孩子們的需求。仔細地與學生溝通,了解孩子“成績焦慮”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更好地開展教育。學校和家庭應創造寧靜、和諧的環境,以學生為本,而不是以分數為本,實施差異化教學,讓孩子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由人性需求轉化而成的教育需求和價值,是教育得以發生和發展的最基本的內驅力。
教育是對文化的理解,陶冶人的人格和靈魂、促進人性的和諧發展的過程。“成績焦慮”的背后,需要我們更好地認識學生。用學生的天性輔助其學習,輔助其未來事業的發展,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作者系深圳市龍崗區龍城高級中學地理教師)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