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是否還收錄在中學教材?當年,我念的語文課本里節選了祥子三伏天拉車那段情節。看得我直發感慨,世上怎么會有如此艱辛的職業?后來才知道,人力車剛問世時,還曾被視為進步的象征。
如此吃力的工具還能象征進步?是的,1869年,住在日本橫濱的美國傳教士斯科比發明了人力車。最初只是自己私用,很快就被路人效法,流行起來,當時就被視為日本“文明開化”的一個象征。1900年,義和團將人力車作為“洋貨”代表予以搗毀,可見人力車不是古代物件,曾經具有現代色彩,它是人力交通工具歷史上的重要一頁。
研究交通工具發展史,離不開具體時代的路況。工業革命前,人工路面很少,并且幾乎都是土路。如果需要人力負荷,直接人背肩扛勝于用人力驅動車輛。所以,各國古代車輛幾乎都是畜力車。
(資料圖片)
第一種人力交通工具是獨輪車,發明于西漢年間。由于能適應很窄的路面,兩千多年間一直在中國執行短途運輸任務。淮海戰役是獨輪車的高光時刻,當時,上百萬名支前民工用獨輪車運送補給,幫助解放軍贏得勝利。
進入19世紀,在迅猛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區道路不斷拓寬、聯網。特別是1850年前后,瀝青路面在法國出現并普及到全球,給使用人力交通工具提供了可行性。不過在西方國家,自行車一直引領著人力交通工具的發展。從提升結構設計,到使用鏈條、鋼質輻條和充氣輪胎。在人力車發明的年代里,自行車的基本結構已經和今天一樣。
作為后輩,人力車一開始便借用了自行車的很多技術。比如輻條和充氣輪胎。《駱駝祥子》描寫當時車夫鑒定人力車的質量,要用腳蹬一蹬輻條,看它結實不結實。今天司空見慣的輻條,當年是材料學的一大進步。鄧?普發明的充氣輪胎也不僅用于自行車,直到祥子時代還用于人力車。當時,人力車已經掛上有玻璃罩的電石燈,車夫們可以跑“夜活”。
由于大量使用工業化標準件,人力車迅速發展,但是它從未在西方城市流行。一個重要原因是西方大力發展馬車作為城市交通工具,19世紀已經有上千萬匹馬。而在人口擁擠的東方,很多時候人力更便宜。
1874年,上海法租界就引進人力車。因為來自日本,又稱東洋車,后來就簡稱洋車。20世紀50年代上映的印度電影《兩畝地》,主人公是位失地農民,就在加爾各答拉人力車為生,因車禍致殘,故事堪稱印度版《駱駝祥子》。
1898年,北京開啟商業化人力車運營,并一直使用到20世紀50年代,它的直接取代者是三輪車。都是用人力驅動,洋車夫可以改學三輪車,阻力不大。然而,隨著技術發展,機動車肯定要取代人力交通工具,當年洋車夫如何對待機動車?
《駱駝祥子》對此稍有描寫。當時街道狹窄,機動車與人力車混行。祥子遇到小汽車,會故意擋在前面以示不滿。其實在1929年,就是小說中的年代背景,北平人力車工會曾經組織起來搗毀電車,打砸電車公司,造成幾十萬元損失。這是新舊生產力更換時的標志性事件,可惜,老舍寫了祥子的諸般苦難,卻極少提到新技術的影響。
一種新技術得到普及,不僅要有效率,還要有制度保障。商業化人力車運營發展到小說描寫的20世紀20年代末,運營機制已經十分成熟。
一般車夫入行要從租車開始,每天交份子錢,有積累后才能買自己的車。祥子是頂級車夫,4年就能買一輛車。由于車少車夫多,往往兩人合租一輛,其中一名車夫下午4點交接班去拉夜活。高級車夫可以拉包活,工作輕松收入多。
這些模式像極了今天的出租車行業,當然,開出租車的生產效率遠遠高于人力車。這是技術升級的必然結果,這種變化也并不漫長。20世紀90年代,以面包車為主的出租車就在北京流行。根據小說的人設,祥子如果一直活著,80多歲能看到這番光景。
可惜,老舍那代作家沒人能想象出租車會遍布中國城市大街小巷。他們也不可能把技術升級當成幫助祥子們走出絕境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委員、科幻作家、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