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實習記者 吳 瓊
科普達人
(相關資料圖)
李正陽在作講座 (受訪者供圖)
在一段幾秒鐘的視頻里,有著一望無垠的皚皚白雪,和一個身穿橘色衣服在過膝深雪中拄棍艱難行走的人。搭配上“我要上班呀,我要上班”的音樂頓時讓前來聽講座的孩子們笑出了聲。
視頻中的人正是在為孩子們作講座的李正陽,他身穿的橘色衣服是南極考察隊服“企鵝服”,他確實正在“上班”。作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他曾參加中國第28次和第31次南極考察,在南極安裝了兩臺我國自主研發的南極巡天望遠鏡,為我國天文學研究獲取了寶貴數據。
建設望遠鏡,觀察和觀測更深遠的宇宙
“我學習的天文技術與方法專業,主要從事光學望遠鏡研制的工作?!崩钫柛嬖V科普時報記者,“我們希望通過望遠鏡拍到宇宙早期的景象,浪漫一點說‘望遠鏡是記錄時間的機器’。建設望遠鏡,能觀察和觀測更深遠的宇宙?!?/p>
為了看更深遠的宇宙,李正陽他們來到了南極。人跡罕至的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南邊的大陸,那里平均冰厚2000米,已探測到的極低氣溫接近-100℃,自然環境極其惡劣。天文學家去南極做什么呢?原來,為回答“兩暗一黑三起源”等終極宇宙問題,我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南極天文國家隊,包括南極望遠鏡團隊和南極科學團隊?!澳蠘O的內陸高原是地球上最好的觀星地,尤其是被譽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的內陸最高點冰穹A?!崩钫柦忉尩?。
位于冰穹A的中國南極昆侖站是國際上離海岸最遠的一個科考站,年平均氣溫零下56攝氏度,每年擁有長達3個月的極夜,非常適合做天文觀測。“于是,我們去海拔4100多米的昆侖站安裝天文望遠鏡,過程非常艱難?!崩钫柎蜷_了兩次前往南極昆侖站的記憶,“單是從國內搭乘‘雪龍’船到達中國南極中山站,再從中山站駕駛雪地車趕到昆侖站,就需要五六十天的時間。尤其中山站到昆侖站的一千多公里,要經歷地吹雪、白化天等極端惡劣天氣,還要時刻提防車子掉進深不見底的冰裂隙里。每天都是吃速凍食品,往返路程五六十天不洗澡……”
“我們在南極建設的第一代南極望遠鏡,叫中國之星(小望遠鏡陣列),口徑145毫米;第二代南極巡天望遠鏡,具有遠程、可操控的指向和精密跟蹤的功能,這也是國際上在南極運行的口徑最大的光學望遠鏡;未來將在南極建設一個口徑2.5米的光學紅外望遠鏡?!绷牡酵h鏡,“80后”李正陽眼神開始發光,語速也在不自覺地加快。
李正陽說:“在南極之巔仰望星空確實震撼,能看到許多之前不曾看見的畫面,能夠獲得很多非常珍貴的數據,比如中國南極巡天望遠鏡曾于2017年成功探測到首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光學信號?!?/p>
“因材施教”做科普,吸引更多孩子愛上天文
“我生長在大山里面,小時候活動范圍也就方圓三十里,沒機會接觸到新鮮的知識和外面的世界。但當我長大后,看到了這個世界的廣袤和美好,我想讓我的孩子和更多孩子都能看到。”從“每次做了新的望遠鏡就喊女兒看星空”開始,李正陽開始摸索給更多孩子做科普。
每次作講座之前,李正陽都會認真準備,“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必須‘因材施教’。給小學生講課,主要是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給中學生做講座,主要是想點燃他們熱愛天文的小火苗;跟大學生聊天,主要是想招收真正對天文感興趣學生做研究生,只有發自內心地熱愛才能做好這份工作?!?/p>
除了走進校園作講座,李正陽也在線上“開課”。“開過幾次直播,反響很熱烈,彈幕有各種留言、提問。現在孩子的科學素質太高了,有時候能把我問出一身汗?!崩钫栃χe例子說:“有一次,孩子們問我‘假如我在黑洞邊上的行星上造飛船,按照勾股定理搭起來,飛出去,是不是就散了?’‘牛頓認為速度是相對的,光速是相對的;愛因斯坦認為光速是絕對的,你認為呢?如果是絕對的,兩個電筒一起開,光速是相對還是絕對?’”
面對孩子們的各種開腦洞,李正陽每次都盡力回答這些“十萬個為什么”?!白鳛榭蒲泄ぷ髡?,我也肩負科學傳播、科學普及的責任,我想在科學和公眾之間尤其是和孩子們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李正陽說,“我以前聽人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目前,我們國家習慣仰望星空的人數還比較少。我多講一些天文和南極考察的內容,也許就能影響更多孩子關注天文和南極。我想觸動學生仰望星空的愿望,如果將來孩子們長大了和我一起去南極、高山遠海建設天文望遠鏡,豈不是很有趣地傳承?”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