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熱門:大腦的潛能到底有多大

發布時間:2022-12-07 10:33:54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而這句話是你的大腦告訴你的。”多年前第一次看見這句話時,毛骨悚然的感覺至今仍記憶猶新。近日偶讀吉林出版集團出版的《大腦可以改變》一書時,受到的震撼并不亞于那句話。一些完全超出原有認知的、關于人腦在受到一些損傷甚至功能喪失后,依然可以通過一些神經重塑來實現原有功能的例子深深地震撼了我。一個個真實的大腦重塑案例發人深省,原來我們的大腦比我們想的要聰明且富有活力得多——這句話也是我的大腦告訴我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諾爾曼·道伊奇是加拿大醫學博士、精神科醫生、心理分析師,還是一位暢銷書作家。他基于多年來對腦神經系統的研究,得出結論:“大腦是個有機體,它能改變自己的結構和功能,只要人活著,年紀再大也能不斷改變?!北緯褪菍@一結論的最佳闡釋。實際上,所有的中風、腦癱患者以及認為這類腦損傷疾病無法改善的悲觀主義者都應該讀讀本書,以便重新樹立客觀積極的生活觀,避免把思想上的阻礙錯誤地推諉給身體的無能。

神經回路的“無限重建”

該書第一章講述的是一位由于前庭器損壞喪失了對平衡的感知、無法正常生活的婦人,通過重塑神經通路,使舌面替代了前庭器來感知平衡,重獲新生的故事。但這不是個例,研究者通過同樣的方法幫助了無數個類似的病人。這也啟示我們即使身體部分器官損壞,但我們的大腦可以聰明到用其他器官來重建功能回路。

道伊奇之所以對這一領域深感興趣,是因為他65歲的父親在一次致殘性中風后,通過一系列訓練竟然從幾乎完全癱瘓的狀態奇跡般地恢復正常,并活到了72歲。而對他父親去世后的大腦進行解剖,竟令人驚訝地發現,原來控制運動的神經中樞97%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傷,而這顆大腦依然可以完成自我改造,這樣的奇跡甚至是發生在如此大面積創傷的老年人身上。

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是多么值得敬畏啊!

無論是感受器還是大腦本身遭到了損毀,身體和大腦總會有新的辦法讓我們得以正常生活。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走投無路,毫無辦法的困境,究竟是困難困住了我們,還是我們自己困住了自己呢?

功能障礙腦區的“新生”

如果第一章的內容,讓我們想到部分腦區功能的缺失也可以通過其他功能來“代償”,比如有視覺腦區障礙的人就應該通過聽覺來學習,那讀完第二章的內容一定會讓我們有了新的認識。研究者發現,通過系統的練習,那些由于大腦受損而產生學習障礙的人都是可以恢復正常,甚至獲得超越常人的學習能力的。而如果消極地采用“代償”,原有的問題并不會得到解決,反而可能使學習效率更低。這大概是符合我們常說的大腦用進廢退原理吧。另一個角度,也能看到一些言語腦區障礙的孩子,他們并不是真的像表現出來的那樣“低智”,反而思維非常迅速敏捷,只是言語并不能跟上思維的速度。這啟發了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不該只依照現象來定義孩子,切實地發現和解決他們的困境,才能更有效地幫助他們。

腦區發育的“關鍵期”

第三章帶給我們的驚喜是關于“關鍵期”的概念。指出每個感官系統的發育都存在一個關鍵期,在這期間它對環境特別敏感,特別具有可塑性。這一階段需要接收到相應的感官刺激,才有助于相應的腦區發育。比如,語言技能的發展,在關鍵期結束后,人們學習第二語言而不帶口音是很難做到的,原因是關鍵期后,學會的第二語言和母語并非在同一個腦區中得到處理的。再比如,先天白內障的患兒,一定要在關鍵期結束前進行矯正手術,以便大腦能夠獲取關鍵鏈接所必需的光線而得到正常的發育。這也啟示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要重視關鍵期的利用。

本書后幾章的內容也講述了各種腦損傷患者,通過強化訓練,相當大程度上令人驚奇地恢復了相應功能的案例。我們在這些腦部恢復訓練中,也能得到一些學習能力發展方面的啟發。比如其中的一些訓練原則:避免一切關于“我不能”的字眼和暗示的出現;嚴禁使用自己其他無缺陷的功能代償缺陷功能,而是逼迫自己使用缺陷功能;訓練技能跟日常生活越接近,訓練就越有效;訓練工作必須在短時間內高頻集中地進行,這種方式要遠比長時間的低頻訓練有效得多。相信這些原則在我們教育身心健全的孩子學習以及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一樣甚至更加有效。

總之,整本書都在向人們力證神經可塑、潛能無限的道理。這給許多心智有缺陷者或后天神經受損者帶來了希望,也促使人們敬畏生命,不枉此生。對科學進行更深廣的探究,也正是我們讀書和學習的意義。

標簽: 依然可以 學習能力 第二語言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