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世界看熱訊:融科普理念與實踐于一體 ——讀《動物與人:郭耕自然保護隨筆》

發布時間:2022-12-21 11:52:53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片)

今年初,我曾約郭耕寫一篇文章,希望他總結一下自己多年來的科普經驗和理念。因為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他戴著各種動物的面具向孩子們宣傳保護動物、保護生態的畫面,而且我幾年前參觀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時,曾看到過他將一些科普的理念融入到了各種展項之中,以有形的展示無形地傳播著科學知識、生態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景等等。我想他的這些經驗和做法一定可以給更多從事科普工作的人帶來啟發。

不過說實話,郭耕返回的文章并未達到我的預期,因為他的很多理念和方法沒有通過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實際上這也印證了我一個不成熟的看法,即科普的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隔閡。科普的研究成果大體都發表于專業刊物上,其語言也偏學術性,而科普的實踐者很少去看這些研究成果,也很少會專門思考和提煉自己的科普理念,雖然他們的科普工作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果,但并未去刻意發掘產生這些效果背后的原因。郭耕發來的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我的想法,或者說這可以作為我對郭耕的初印象。但是,讀了《動物與人:郭耕自然保護隨筆》之后,讓我重新認識了郭耕。

這本書給我的最深印象就是,郭耕的科普理念已經完全融入到了科普實踐之中,真正實現了理論與實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難解難分之情形。雖然是有關自然保護的隨筆,而且時間跨度也很長,但是每一篇隨筆都體現了郭耕對“大科普”的思考。之所以這里用“大科普”這個詞語,是因為在絕大多數隨筆文章中,他并沒有刻意地使用“科普”這個詞語,而是把科普的理念融入到了一言一行之中,哪怕只是借助出差公干之機而進行的拍鳥、賞鳥行為,郭耕也能把相應的場景描述得繪聲繪色,而且在他看來,“如果你學會觀鳥,就像獲得了一張進入自然劇場的門票,而且是終身免費。”通過他的敘述,能讓讀者體會到身臨其境的妙處,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在這本隨筆集中,郭耕引經據典、旁征博引,詩詞歌賦信手拈來。比如,他從中國金魚講到紅鯽魚的馴化,再到宋高宗修建魚池,之后到專人從事養魚的行當——魚兒活;講生物多樣性時,他會引用“勸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再比如,講濕地時,他更是盤點了北京的濕地,還順帶科普了一下“海淀”的由來……這些都足見郭耕日常所下的功夫之深,收集的素材之翔實和豐富。正如郭耕在幾篇隨筆中所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書。我想這是他可以如數家珍般地拿出各種數據和典故的“底氣”。

同時,通過這樣一本數十萬字的“巨著”,我們也可以深刻地體會到郭耕的科普和文章始終都在強調感知的重要性,或者說能夠培養讀者感知美的能力,因為“培養感知在先,獲取知識在后,學會在大千世界中感知其生、感知其美。”這實際上也暗合了當前倡導的科普要從“知識補課”轉向“價值引領”的理念,因為相較于具體的知識而言,他更希望的是“不是把動物關起來,而是把人類管起來。”進而頌生命之大美,揚天地之大善,崇自然之大德,求眾生之大同……

郭耕的科普對象以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學生為主,他多年來一直活躍在科普一線,用自己的行動向目標受眾傳播科學知識,宣傳綠色環保理念,倡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郭耕在一篇隨筆中這樣寫道,有知識,有思想,有理念,有信仰,才會有創新,才能以文字感動讀者。而《動物與人:郭耕自然保護隨筆》就是融知識、思想、理念、信仰于一體的佳作,怎么能不感動人?同時,本書所承載的信息遠遠超過一篇總結自己科普經驗和理念的文章,而且這本書正是郭耕科普經驗和理念的總結。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標簽: 自然保護 人與自然 理論與實踐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