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素有“雜糧王國”之稱,雜糧種類繁多。近年來,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雜糧不僅能提供基礎營養,而且具有調節機體代謝、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對于人體而言,豆類雜糧的血糖生成指數(GI值)普遍低于谷物類雜糧,而谷物類雜糧的GI值低于小麥和大米,從而有利于糖尿病人和肥胖人群食用。所以,現在一些糖尿病人和“三高”人群,生活中只吃雜糧,而且長期只食用一種雜糧,導致監測指標依然不理想。對此,專家指出,不要忽略雜糧繁多的種類,要科學地食用雜糧。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我國居民每日谷薯類食物攝入量為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的攝入量為50-150克,薯類的攝入量為50-100克。那么,應該選用哪些雜糧制成健康美食,才能保證每日的雜糧攝入量呢?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沈群老師主編的《雜糧與科學的美味邂逅》中,作者及其團隊從我國多種雜糧美食里,精選出小米、蕎麥、燕麥、薏米、高粱、青稞、綠豆、蕓豆、豌豆、紅豆10種雜糧,用13萬字并佐之于精美的圖片,通過貼近生活的語言,向讀者展現了這10種雜糧的起源、產地及營養功能。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介紹如何把這些雜糧制作成美食的同時,還講述了該種食品的美麗傳說,讓您不僅可以吃到美食,還可以吃出食文化,實現精神與物質的雙豐收。
現在,以DIY為趣在家中自制美食已成為現代人的新時尚,人們越來越愿意把時間花費在制作美食上了,而且自制美食已經從剛開始的口味濃烈的高熱量食物,轉向了既能控制熱量又能滿足口腹之欲的健康食物。在本書中,貼心的作者還介紹了這些雜糧美食的制作方法,使人們在自己家中,仍然可以吃到南北美食。
作為一名身體狀況已經進入“三高”的美食編輯,我在對這部書稿進行審讀的過程中,一次次地被其中的美食勾出無數只“饞蟲”,在吃還是不吃夜宵中自我掙扎。也為其致力于幫助讀者準確地認識雜糧的營養特點,增加科學消費信心的職業責任感而心存感激。
如果這本書能夠被您讀到,必將獲益匪淺——
你是不是知道,常見的綠豆,除了夏天做成綠豆湯,還有什么營養功效?
你是不是知道,豆類有大豆類和淀粉豆類之分?
……
我相信,這些您在食用雜糧的時候不可不知的知識,在《雜糧與科學的美味邂逅》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副編審、中國科協農業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委員)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