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要描寫世間百態,當然也可以寫科學。1958年,高士其最早在中文里使用“科學文藝”這個詞,概括所有描寫科學的文藝作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980年前后,科學文藝曾經紅極一時,出現過科學家傳記、科幻小說、現實科學小說等很多品種,并且都有流行作品。當年還很小的我,甚至聽過科學相聲。如今的《科幻世界》在1979年創刊時就叫《科學文藝》,除科幻小說,還發表科學散文與科學詩。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也曾設置“科學文藝”獎項。
到2000年前后,品種繁多的科學文藝就只剩下科幻小說還能堅持。等科幻發達起來,獨立放飛,科學文藝概念更不受重視。現在,除了中國科普作協設有“科學文藝專業委員會”,可能沒有哪里還在使用這個詞。
科學文藝難發展,原因在于一直被混同于科普。其實,科普是利用文藝形式宣傳科學,而科學文藝則是從科學中尋找素材來豐富創作,兩者在目的和手段上完全倒置。故事集《宇宙喜劇》告訴我們,到底什么是科學文藝。
《宇宙喜劇》由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1923年—1985年)創作,中文又譯為《宇宙奇趣》或者《宇宙連環圖》。我覺得《宇宙喜劇》這個譯法最好,因為原作的核心是故事,而那些離奇背景要通過故事在讀者面前展開。
《宇宙喜劇》的主人公名叫“Qfwfq”,是故意設置的名字,在意大利語里面無法拼讀。它活在“奇點”中,經歷過宇宙大爆炸、星云坍縮、月球軌道外移這些宏大事件,先后化身為軟體動物、兩棲類和恐龍,以及好多種不知道什么形態的生命,最后變成一個人,在華爾街炒股票。
卡爾維諾自稱“宇宙觀察員”,為刺激想象力廣泛閱讀科學著作。《宇宙喜劇》精確使用了萬有引力、天體紅移、紫外線、控制論、穩衡態宇宙論等知識點。有些知識還帶著時代烙印,比如把恐龍滅絕歸因于植被變化,在作者創作《宇宙喜劇》的1965年,這還是主流科學解釋。
有這么硬的知識核,《宇宙喜劇》卻不是科普讀物。當然,把它當成科普讀物也不錯。每說一個高深知識點,“Qfwfq”就跑出來,用鄰家爺爺的口吻講故事,語氣通俗、輕松、活潑,充滿人情世故。把科學知識講清楚的功力,不是一般科普作家能達到的。
然而,作者本意是把知識當素材,用想象力構造宏大的視覺場景。卡爾維諾專門選用遠在普通人常識之外的宇宙論、地質史和古生物知識,它們過于抽象,無法用現實中的形象素材描寫,一切都出自作者的創造力。
在《空間的形式》中,“Qfwfq”不厭其煩地解釋,為什么在宇宙空間里受萬有引力吸引,感覺上有別于從樓頂“下落”。在《光年》中,紅移讓兩個生命越來越遠。和構架于現實的傳統文藝相比,這種陌生化恰恰是科學文藝獨特的魅力。
同樣在科學背景下使用“陌生化敘述”,《宇宙喜劇》又不是科幻作品,而是荒誕風格的后現代作品,并且借鑒羅馬神話的手法。相隔一億光年的生命舉著牌子交流,人類從地面爬上月球撈取“月乳”,這些情節不用考慮合理性,而是要沉浸其中,感受作者構造的奇妙場景。我甚至覺得,《宇宙喜劇》最適合改編VR短片,戴上頭顯去觀看。
故事都有主題,《宇宙喜劇》也不例外。在長達一百多億年的背景中,進化就是主題。“Qfwfq”目睹宇宙從奇點中誕生,它為當合格的爬行類疏遠魚類近親“舅老爺”,身為最后一頭恐龍又要與人類打交道。
幾乎在每段故事結尾,“Qfwfq”都不得不告別故事開始時的環境,去適應新環境。如果宇宙本身也有主題,那就是演化。很多人都在討論如何展示科學精神,卡爾維諾未必有意于此,但是《宇宙喜劇》恰到好處地展示了科學精神的這個重要部分。
(作者系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委員、科幻作家、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