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非遺文化之窗
辭舊迎新,陜西民間又開始為迎春表演做準備了,寶雞社火臉譜即將閃亮登場。寶雞舊稱西府,故而,寶雞社火臉譜也叫西府社火臉譜,是陜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流傳歷史悠久,造型奇特,色彩質樸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臉譜的最高水準。
社火,是我國漢族春節的一種傳統慶典狂歡活動,是青海、甘肅、陜西等西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的通稱,表演形式隨地域而變化。寶雞,炎帝故里,是周、秦文化的發祥之地。西府社火因其濃郁的地域特色馳名,每逢春節至正月十五,各地廟會都要上演社火大戲,以傳統的“馬社火”、踩高蹺等形式,要求社火表演者以舞臺亮相形式巡游,觀看者通過臉譜辨認“啞劇”中的戲曲人物。
然而,寶雞社火臉譜又是我國臉譜文化的重要代表,起源于原始社會的狩獵、巫術及宗教假面。先秦至漢唐時期,假面的巫術意義逐漸削弱,發展為各種歌舞雜耍面具。宋代以后,隨著戲曲的成熟,歌舞面具發展成為戲曲臉譜。社火臉譜是在漫長的歷史演繹和傳統的民俗文化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古老的民間造型藝術,不僅有周文化“大儺”涂臉的遺痕,而且從殷商青銅器上的饕餮、夔龍等圖案來看,也不乏商代遺風。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火落幕后,而社火臉譜被民間藝人活靈活現地畫在馬勺上,家家戶戶把馬勺臉譜掛在家中。馬勺在陜西是家家有、人人用的盛水器物,即水瓢,形似人臉,因此才有了從“涂臉”到“馬勺”的移花接木。所以,寶雞社火臉譜又稱馬勺臉譜。這一習俗源于西府曾是秦國屬地,馬勺是喂馬的工具,也象征秦人養馬得道打仗常勝。故借此驅邪納吉,討個聚財的好兆頭。馬勺一般是用優質的桐木、椿木、桃木為原料,經民間工匠用特制刀具手工雕刻而成。其譜式圖案多取自《封神榜》《三國演義》、民間傳說及地方戲曲中具有法力、正義感的人物臉部造型,以深厚扎實的畫工,配以多層次的圖案,通過拋光、瀝粉、彩繪、勾金等多種技藝融合,繪制在馬勺上,使馬勺從實用功能轉向了審美層次。
寶雞社火臉譜是從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發,用日月紋、火紋、旋渦紋、蛙紋等紋飾的不同組合表現人物性格,以色彩辯識人物的忠、奸、善、惡,其中,紅為忠、白為奸、黑為正、黃為殘暴、藍為草莽、綠為義俠、金銀為神妖等。多采用夸張手法和色彩對比,著重于額頭、眼睛和嘴部變化,尤其額頭上的圖案則是臉譜的中心部分,往往象征著角色的地位、身份。眉毛也有固定的模式,分疙瘩眉、橫須眉、星斗眉。一般武將為疙瘩眉,筆墨粗狂,表示勇敢剛直;軍師以及有心計者用的橫須眉,起紋路較細長,表現足智多謀。同時,多采用鮮艷的原色,利用圖案線條的間隔穿插變化,使這些色彩巧妙地組合分布,構成了一幅幅既古樸典雅,又絢麗多彩的精美臉譜圖案。
獨具匠心、線條優美的寶雞社火臉譜,給人以原始清新之感,極富民間氣息,具有濃烈的節日喜慶和自娛特性。廣大勞動人民對它寄托著無限深情,用來驅邪鎮宅,祈求五谷豐登、安泰吉祥。2007年,寶雞社火臉譜繪制技藝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美術工藝者李繼友把寶雞社火臉譜帶到了北京奧運會上,提升了這項非遺傳統文化的知名度。
陜西寶雞社火臉譜,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情和神奇的藝術想象,是一朵璀璨的民間藝術奇葩,更是我國非遺文化中的寶貴財富。
(作者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食品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會員)
標簽: 獨具匠心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